三峡美景。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新华社重庆4月1日电(记者李勇、张桂林、韩振)春日的长江边,碧水倒映着满山李树。65岁的王恩海坐在院子里,望着雪白的李花一脸笑意。去年,他家的脆李卖了8万元。“今年,能卖10万元。”“脆李王”信心十足地说。
王恩海所在的重庆市巫山县,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地,山高、坡陡、峡谷深。过去,这里的农民主要垦荒种植玉米、土豆、红薯“三大坨”作物,仅能维持生活,还造成水土流失。
十八大以来,中国对长江生态保护日益重视,并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巫山县由此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培育“生态宝贝”,让山水更美,帮农民脱贫。
三峡美景。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曲尺乡傍依长江,海拔适宜,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这里出产的脆李格外脆甜。但以前村民们只在房前屋后种几棵自己吃。
近几年,这种既有绿化功能又有经济价值的脆李,受到巫山县的大力扶持。政府部门通过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大面积推广。
在外打工多年的王恩海回到曲尺,将15亩地陆续种上脆李树。肯学习、善钻研的他很快熟练掌握了种植和管护技术,种出的脆李个头大、口感好,远近闻名。“我的李子不用推销,别人上门来抢购。去年,两棵最大的树,果子卖了多元。”王恩海说。
三峡美景。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曲尺乡党委书记徐培涛介绍,全乡2万亩挂果脆李去年销售2亿多元,户均增收万元以上,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脆李开花还带动乡村旅游。”徐培涛说,今年李花节,半个月接待游客1.5万人,新开张的农家乐一天收入上万元。
“巫山脆李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说,全县种植脆李23万亩,去年挂果脆李销售8.5亿元,带动数万户农户增收,巫山还被评为“中国脆李之乡”。
似雪的李花盛开之际,在长江巫峡两岸陡峭的山壁上,黄栌、乌桕等红叶类树木刚刚吐出嫩芽,酝酿着秋冬时节的绽放。
“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20世纪80年代初,一部名为《等到满山红叶时》的电影红遍全国,也让三峡红叶闻名天下。
“红叶虽然一直是三峡一景,但过去是自然生长、零星分布,也没有打造专门的旅游产品。”李春奎介绍,近几年,考虑到红叶类植物既能涵养水土又能形成风景,县里将其作为“生态宝贝”大力培育。
三峡美景。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丰富品种、扩大种植面积,让峡江两岸的红叶成片、成景。李春奎说,如今巫山红叶品种多达多个,总面积万亩,且每年以4万亩的速度增加。还规划建设亩红叶博览园,汇集世界各地的红叶供游客欣赏。
精心打造红叶旅游产品,让巫山红叶叫得更响、传得更远。从7年起,巫山连续10多年举办长江三峡国际红叶节,“游美丽三峡、赏巫山红叶”成为红遍海内外的精品旅游线。
据统计,年红叶节期间,共有42.5万名游客来巫山欣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旅游收入1.8亿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年前,唐朝诗人李白乘舟下三峡,写下这千古名句,见证了三峡的生态。由于环境变迁,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三峡两岸已难闻“猿声”。
然而近几年,随着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人们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三峡地区再度成为各种野生动物的乐园。一度消失的猕猴快速繁衍生息,成为巫山又一个“生态宝贝”。
三峡美景。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以前基本见不到猴子。通过退耕还林、保护植被,最近10多年,猴子渐渐多起来。”双龙镇安静村村民赵长华说,为防止猴子破坏庄稼,自己还做过“驱猴人”,如今村里搞起生态旅游,很多游客专门过来看猴,猴子成了“招财猫”,自己又成了“护猴人”。
为了让猕猴快乐成长,安静村村民还在一块山坡地里种上猴子爱吃的植物,当地政府给猕猴配备了专门的投食员。目前,仅小三峡里就有近只猕猴,人与猴和谐相处,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看点。
“三大‘生态宝贝’美化山水的同时,也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去年,巫山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康养加快兴起,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亿元,戴了多年的‘贫困帽’终于被摘掉。”李春奎说,今后将更好守护这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更好转化出“金山银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