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成行走在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的春泉村,蓝天白云下清新的空气,以及树林里传出的阵阵鸟鸣,被冬日暖阳熏染得软软的……
“10年前,我们村里到城里去,要走15里山路。下山15里,上山15里,一个来回就30里……”村民邹厚双说,现在,村里的公路通到家门口了,坐车进城,打个盹儿就到了,真好!
今年53岁的邹厚双,披着夹衣,一边梳平玉米粒,一边挪着脚步。在他的眼里,如今的生活显得十分惬意。
春泉村变了,不仅在村民的眼里,更在他们的心里。
年以前,春泉村村民的住房以土坯茅草结构为主,栋农房中仅有16栋为砖混结构;村内无一条硬化道路,全村13个社仅有4个社道路通达;全村95%的人畜饮水水源为旱水。受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所迫,大量农户举家外出,实际居住在村的以老弱病残为主,春泉成了破落的“空巢春泉”。年,被县上确定为深度贫困村。
春泉之变在观念的转变
第一次踏上春泉村,县司法局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唐志恒心凉了一截,这个村条件这么差,怎么脱贫摘帽?然而,当他看见村民们急欲摆脱贫困的眼神时,心中又顿生豪气。
“干,即使脱掉几层皮,也要春泉变个样。”
在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一班人,采取“战区监督指导+驻村工作队统筹推进+村支两委主体实施”模式,深入农户宣传发动,改变村民“等靠要”的思想,并对照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和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目标要求,与村民一道科学制定整村脱贫规划和工作方案,与贫困户面对面制定脱贫计划,帮贫困户算好收入账、帮群众整好水电路、帮群众做好清洁卫生、帮群众排除危旧房、帮群众实施三改、帮群众打造一条致富路、帮群众学习脱贫政策。同时,积极与帮扶部门沟通,争取支持,争取相关职能部门累计投入余万元改善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
观念变了,春泉村“活”了,彻底摆脱了“衰气”,渐渐有了“人气”,聚集了“生气”。
春泉之变在条件的改善
安居乐业,一直是人们生活的向往。
脱贫攻坚以来,巫峡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就把改善群众的住房问题作为一件大事,大力实施住房安全全覆盖工程。截至目前,全村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50户,C级改造1户,D级改造1户;非贫困户实施生态扶贫搬迁户,C级改造11户,D级改造7户。
春泉村6组村民邹厚炳一家的变化,记者亲眼目睹。
年,记者第一次到他家时,他一家人还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年第二次去到他家,房屋已经实施了改造,还发展了山羊、核桃等产业。今年11月12日,记者第三次探访时,邹厚炳夫妇正在院坝上晒玉米。
如今,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后成为教师,邹厚炳还当上了护林员,全家不仅脱了贫,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现在是政策好,我们一年一个变化啊。”邹厚炳感慨道。
同样,9组的秦长德一家,以前居住的是茅草房。现在,他们一家不仅居住在小洋房里,还发展起了土蜂、魔芋产业,加上外出务工,全家年收入5万元以上。
此外,春泉村把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教育医疗保障与改善基础设施齐头并进。累计完成投资余万元,新建34口方水池,确保安全饮水全覆盖。累计完成投资余万元实施通村通畅、社道整修等工程,全村新修道路24.6公里,硬化19公里,实现7个社通组通畅,通组通达率%,新修入户人行便道10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0余万元新修垃圾池50个,实施改厨改厕改院坝61户,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春泉之变在产业的支撑
在春泉,有一个产业号称“懒人产业”。乍一听,很惊诧。其实“懒人”不懒,这个懒人产业,却是带动了全村40多户村民的主打产业。
村支书秦清海说,以前,由于春泉村没水吃、路也不通,喂的猪都卖不出去,更别说搞什么产业。脱贫攻坚中,该村通过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培育长久致富的支柱产业,先后发展起山羊、土鸡养殖和蔬菜种植等产业。
唐志恒到来后,在走访中发现当地村民有养殖土蜂的习惯,于是引进村里的能人,带头养殖土蜂,并带动贫困户脱贫。
春泉村海拔在米至米之间,立体的高山气候,山林间一年四季花果不断,蜜源不成问题。
张齐权就是“懒人产业”的带头人。他是春泉村本土人才,以前在铜梁打工时,跟着邻居学养蜂,1年就回来,买了种蜂38桶。如今,已发展到桶,年收入13万多元。
在他的带动下,春泉村28户贫困户通过养殖土蜂,户均年增收多元。年,他们抱团成立了巫山县绿蕊源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科学化经营,“懒人产业”越做越大。
春泉变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鸟儿鸣叫的声音也欢快了许多。
截至年底,全村已累计完成79户人稳定脱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全面提升,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卢先庆鲁作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