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或浪漫神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或潇洒恣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或狂傲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白这一生其实并不如他诗中表现的那般潇洒。

他一直到了40多岁,才混了个翰林待诏,还不是正式工。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他投奔永王李璘,成为其帐下的幕僚。

本以为可以一展抱负,没想到却卷入皇室斗争。

后来李璘被判谋反,李白也因此被下了大狱。

当时的唐肃宗本想杀了李白,以儆效尤,幸好当时大将郭子仪等为之求情,最后才改判流放夜郎。

夜郎就是现在的贵州桐梓一带,在当时看来,荒凉偏远到了极致。

那时可不像现在,交通便利,从浔阳到贵州,千里迢迢,道路崎岖,再加上李白已是58高龄,年弱体衰,就是在半道上一命呜呼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当年杜甫就曾当心此事,“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即使潇洒如李白,晚年遭此横祸,心中也是伤感到了极点。

他从九江逆流而上,走了一年才到宜昌。

在他进入三峡时,有感于三峡险峻难行,再联想到自己的人生路,悲从中来,于是便写下了一首《上三峡》。

全诗如下: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40字,却将三峡道路之难行,诗人内心之痛苦刻画到了极致,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诗歌前四句以夸张的手法,极写巫山之高,巴水之曲折。

雄伟的巫山高耸入云,湍急的巴水奔流不息。

巴水峰回路转,近在眼前,可是巫山却是那样的高不可攀,一眼望不到尽头。

这里的“夹”十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巫山之高峻险要,这样遮天蔽日的青山连诗人都喟叹不已。

接着的两句写的是行舟的迟缓。

他在黄牛峡一直走了三天三夜,却依然没有绕出这个地方。

这里的“三朝三暮”不仅写出了时间之长,突出行程之艰难。

同时也暗指赶路之辛苦,从白天到晚上,又从晚上到白天。

没日没夜地赶路让诗人身心俱疲。

所以最后她才会发出“不觉鬓成丝”。

旅途艰辛,前途未卜,让他愁白了头。

李白在《将进酒》中曾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那时的他是潇洒豁达的,所以那是在劝诫人们当及时行乐。

而此时的他是那样的抑郁苦闷,所以这里的“鬓成丝”,表达的是一种逆境中困苦难熬的心绪,读来令人心疼。

整首诗来看,情景交融,语言直率自然,将诗人遭遇流放的抑郁苦闷之情写到了极致。

幸运的,在他到达白帝城时,便传来了大赦天下的消息。

后来人们常将这首诗和他得恩赦后所写的《朝发白帝城》作对比,一悲一喜,却同样是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不过明代朱谏却认为《上三峡》这首诗,语意太浅,不像李白的作品。

但我不这么看,李白语意浅的又不止这首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不也是语意浅显吗?

诗歌浅不浅不重要,能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便是好作品。

不知你们认为这首诗是李白所作的吗?

-END-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