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京华烟云》中,孙曼妮从小与曾家大少爷曾平亚订亲。孙曼妮和曾家是亲戚,以曾家的家境和地位来看,能与曾家结亲的孙家,家境应该也是挺不错的。但是随着孙曼妮父亲的去世,家道中落。当她葬完父亲,回到北京时,曾家张灯结彩,正要娶亲。
曼妮的回归,无疑是给曾平亚冲喜的最佳人选。
曼妮和平亚他们两个人从小青梅竹马,心意互通。曾平亚开始抗拒让曼妮来冲喜,因为他不知道他的生命能有多久,他能不能陪着曼妮走下去?如果不能,他将会害了曼妮的一生。
孙曼妮对于曾平亚对她的考虑,心知肚明,她义务反顾的选择嫁给曾平亚,她爱他,即使他的生命短暂,她也愿意为他相守一生。
还未结婚的那几天,应该是孙曼妮这辈子最快乐的日子了,她与曾平亚朝夕相处,虽然曾平亚躺在床上,但是两个人还是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诉不完的相思苦,两个人的眼里只有彼此。
新婚之夜,洞房花烛,是两个人最激动的时刻,曾平亚因为喝了一点酒,而命丧黄泉,孙曼妮也从新娘变成了寡妇。
很多时候,喜悦和灾难几乎是同时降临。对于孙曼妮来说,别人还在度蜜月,她已经从新娘子变成了一个寡妇。
后来曼妮领养了一个孩子,也证明了她留在曾家的决心。她愿意永远留在曾家,愿意守着曾平亚的照片度过一生。
她在曾家多年,孩子也逐渐的长大。后来姚木兰本想撮合她与陈原,孙曼妮第一次冲姚木兰发了火,并且严词拒绝。
当时看这部剧的时候,很为孙曼妮鸣不平,曾平亚给了曼妮什么,让她这样对他死忠,一个女人把自己拴在曾家的牢笼,她值得吗?她被封建制度毒害至深,总想着要守贞,而蹉跎了一生。
如今重温《京华烟云》,突然觉得自己很肤浅。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孙曼妮对于曾平亚的爱,从未动摇过。她从未动过离开曾家的想法,可能在她的心里,与曾平亚相处的日子里,曾平亚对她的爱,温暖了她的一生,有了这份爱,还有与他的美好回忆,足以抚慰她贫瘠的心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在她的眼里,曾平亚虽然不在了,但是他们的爱情永远坚贞,永远不朽。我们能说这样的人生不值得吗?对爱情的执着,对爱人的执着,难道不是一种信念吗?
在姚木兰与曾荪亚结婚不久后,曾荪亚的心就在另一个女人身上,甚至与别的女人在外面开房。孙曼妮陪着姚木兰一起去求证,那个时刻的姚木兰比孙曼妮岂不是更可怜吗?自己的丈夫与别的女人偷情,自己的丈夫不爱自己,不是更可悲吗?而对于孙曼妮来说,曾平亚虽然死了,但是他短暂的一生,只爱她一个人,她从未让曼妮受过这样的委屈。
这时候的曼妮,比姚木兰可幸福多了。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16岁的少年带着奶奶装给他的十个馒头去投靠亲友。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跟他年龄相仿饿晕了的女孩,男孩救了女孩,并分给了她五个救命的馒头。女孩儿承诺,等战争结束了,就嫁给他,两个人互相说了家乡和姓氏,那个年代,女孩没有大名,只有小名。两个人分道扬镳,各自去投靠亲友。
多年后,当初那个少年已经变成了一个老者。他当年与女孩分别之后,因为种种原因,他不得不去了台湾,在台湾娶妻生子,但是那个女孩,一直在他记忆里,在他的梦里。终于在五十年后,两岸建交,他立即从台湾回大陆,去寻找当年的那个女孩。凭着记忆他找到了女孩当初说的家乡,那里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没有人认识那个女孩。在他想要放弃的时候,他突然想去自己的家乡看看,在自己家乡的一个远房亲戚家里,他看到了他们窗户上贴的窗花,那个窗花是一幅画,一片树林,一条马路,躺在地上的一个少女和扶着少女的一个少年。他激动地问亲戚,这副窗花的来历,亲戚告诉他说,30年前,来了一个女人,就一直住在他们村子里,也不结婚,很奇怪的一个人。他问她住在哪里?亲戚带他走出门,指着远处的一个小房子说,就在那里!
当他走到那个房子,推开那扇门的时候,他看到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坐在窗前低着头正在剪窗花,那个窗花上的小人正是他少年时的模样。可能是心有感应,老太太抬起头,瞬间愣住了,两个人都在彼此的眼睛里认出了彼此,虽然都已是暮年,但是两个人双手紧握,泪流满面!
一句承诺,一个妙龄女孩变成暮年老妪,值得吗?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她不值得。
可是为什么这样的感情会让我们产生出触动?会让我们满眼含泪,如果当事者的眼泪是喜极而泣,那么我们的眼泪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尊重。
一个人不是一定要经过结婚生子才算圆满。一个人拥有了这世界上跟你相同的情感,那不也是一种圆满呢?
见过了大海的辽阔,我们能鄙夷小溪的浅薄吗?见过了大树的魁梧,我们能忽视小草的平凡吗?领略了爱的轰轰烈烈,我们能轻视爱的平平淡淡吗?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轰轰烈烈的是一生,平平淡淡也是一生。谁的一生更值得?留给世界的都只是背影!
对孙曼妮来说,曾家之于她从不是牢笼,因为那里有曾平亚的爱,是她的家,是她的信仰。对等了老爷爷五十年的老奶奶来说,等待从不是苦,她甘之若饴。
这样的情感,或许我们不能理解,但是我们尊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