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及七夕
不少人赋予其新的色彩
中国情人节
悠悠岁月寄予其中的传统意蕴
却常常被遗忘
在古代
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关系密切
但它又有“女儿节”的称谓
简单来说,七夕就是一个
“女子大型祈福节日”
织作是古代女子的常备技能之一
尚未结婚的姑娘乞求有一双巧手
已经结了婚的女子乞求得子
有孩子的妇女希望孩子聪明
总之这一天
姑娘们
穿针斗巧、拜织女、吃巧果、逛街……
男子顶多在旁边凑个热闹
过节什么的,不存在的
汉代已有欢庆七月七的习俗
女孩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
乞求智慧巧艺
所以它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
唐宋之际
京城设有专卖乞巧物之市场
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世人称为乞巧市
街头巷口
有民间乞巧歌口耳相传——
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姐妹千万年
七夕怎么过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
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今亦有五孔、九孔之说
大概意思就是
在一个楼里兴致勃勃地穿针
……
开襟楼又叫穿针楼、彩楼
它是什么样如今已看不到
只能从下图中大概了解一下
海岳开襟
这是圆明园的海岳开襟,相当豪华
想想在这样四周环水的三层小楼里
望星星穿针
也是一份极致的浪漫
南朝七夕乞巧的流程中还有一条:
蜘蛛结网会带来好兆头
当天,女子们用彩色的线穿过七孔针
还把瓜果挂在庭院里
如果有蜘蛛在瓜上结网
就是巧手get√
蛛网乞巧
宋元时期七夕节的隆重程度
丝毫不亚于春节
当时还专门设有“乞巧市”
专卖乞巧物品
清代江南女子还有七夕染指甲的习俗
总之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女儿节”
爱情才是后来加入进去的元素
七夕与爱情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雏形
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
已有酝酿
牛郎织女的神话
源于我国先民们的天文学想象
和希腊占星学的人马座一样
可以说都是天文转化为人文的绝佳例子
战国晚期竹简《日书》里写
牛郎织女的婚姻非常悲剧——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
不出三岁,弃若亡”
大概意思是
若人们在这种时候结婚
丈夫三年内会离弃妻子
直到西汉中期以后
七夕的分离禁忌才逐渐消退
演进到男女的约会
但东汉《古诗十九首》里
牛郎织女还是相爱而不能团聚: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银河阻隔,佳期如梦
牛郎织女在七月七得以重聚
跨越世俗中种种障碍
坚守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而七夕,也就慢慢变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最终成为了如今的情人节
而不止是七夕
还有很多我们以为
与爱情有关的古诗词
其本意也不是代表爱情
古诗词现意
VS原意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现意
全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常被恋人们用来表达长相厮守的愿望。
原意
该句出自《诗经》中的《邶风·击鼓》,指的是战友之间同生共死的约定,歌颂的是战场袍泽之情,而不是爱情。
愿作鸳鸯不羡仙
现意
鸳鸯在人们心中是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象征,这句赞美了美好爱情的诗句也常被用作表白。
原意
这句诗确实是在歌颂爱情,但值得一提的是,鸳鸯是“出轨成性”的动物,繁殖期过后雄鸳鸯会另寻配偶。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现意
很多人引用这句诗词表达对爱情的忠诚,说明自己非TA莫属,爱不另与。
原意
该句出自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是元稹写给已故妻子韦丛的一首悼亡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现意
这句诗多在中秋节时使用,常被用于两地分居的亲人或情人,也有很多人用在七夕表白之时。
原意
该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诗人在与胞弟分别了七年且无法团聚时所作。这首词形容的是兄弟情而不是爱情。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现意
原句是:“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常被用来表达专一且深情的爱,是表白时常用的句子。
原意
原句出自卓文君的《白头吟》,司马相如在外沾花惹草甚至想纳妾时,卓文君以此诗和他诀别。
如果爱,就深爱
来源:成都教育发布
出品:《深爱榜》融媒体中心
出品人:袁子弹
监制:李小桦
编辑:尹娅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