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一颗璀璨之珠,它不仅表现着唐代社会、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表现着一些深厚的文化意义。多少文人墨客以诗词来表达心情,诉说情感,其中当以李杜诗篇最为著名,李杜分别是指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说起李白,大概大家都听说过关于他的轶事典故,如“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酒醉后命高力士脱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他把自己身上的事情以诗文的形式展现出来。
从被唐玄宗接见到隐居山林不问俗事,他表现出了极高的理想抱负,和看淡俗世,寄情山水的性情。他在深受唐玄宗赏识的期间,却发生过一件令他深受打击的事,就是他向一妙龄女子表白却惨遭拒绝,后来还写下诗文以泄心中不快,没想到这篇诗词竟流传至今还颇受好评。
01少时贪玩,受启勤学
据说小时候的李白并非这样富有文采,反而是十分贪玩。他有一次跑出去玩,看到一个老奶奶在认真地磨一根铁杵,他很不解这样的行为,便上去询问,老妇人说自己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就更加不解了,便和老奶奶说这件事做有多难,可老奶奶说了一句令他终身难忘的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听罢,大彻大悟,回去后发奋勤学,博览群书,
在他刻苦学习多年以后,发现自己对诗词歌赋十分感兴趣。十五岁写下多首诗词歌赋,并爱上了剑术,且如同对待诗词一样,将剑术也研究得十分到位,在当地颇受一些社会名流的喜欢。
之后的他俨然成了当代小有名气的“明星”,不仅诗词受人喜欢,他的性情行为在当时也是与众不同的,有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敢想敢为,快意潇洒,放荡于山水之间。后来他深受唐玄宗的喜爱,其实还多亏了自己这样天赐的诗词创作的才能,还有与生俱来的那种潇洒不羁的性情,使他凭此结识了贵人。而他的外在也同他的内在一样,是非常有特点的。
02诗词洒脱,深受追捧
李白总是以这样的形象展现给世人:一身素雅长衫,腰系一把佩剑,手拿一壶美酒,看到山水美景便忍不住作起诗来,在游历山河期间,他不但写下了多篇诗文,流传至今都变成了不朽的名作,而且认识了李邕和孟浩然,几人互换诗词,互相指点,后来还遇到了同样善于作诗的贺知章,与他结为知己。
贺知章读了李白的诗之后,不禁感叹其诗文之大气潇洒,瞬间感到自愧不如。之后,玉真公主也偶然间读到了李白的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不禁感觉这蜀道就在眼前,“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深切感受到李白壮志未酬的心情。便将李白的佳作送到唐玄宗李隆基的面前。李隆基同样对李白表示出了欣赏之意,便留他在宫中,并亲自赐吃食和宝物,李白受到赏识也越发地勤勉,思路大开,写下众多诗篇。
如专门为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写下的《清平调》佳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栏露华浓。”还有“名花倾城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以及“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写出了李白对杨贵妃倾国倾城的国色之颜的赞叹,又写出了李隆基对她的宠爱之情。流传到民间后,百姓们也感到这种绝色佳人与牡丹的交相辉映的美景,似乎看到花朵就能看到美丽的杨贵妃一般。
李白不仅在唐宫里名气大,在民间他的诗篇也深受追捧。李白在当时凭着这样一个身份,本以为自己是没有什么事做不到的,却因为一次午后发生的事,自尊心遭到了打击。
03偶遇少女,惨遭拒绝
一次李白随皇上出巡游玩,路过一个小巷时,一个妙龄女子驾着刻着云纹图样的马车,玉手掀开帘子,只见她体态轻盈,缓缓走下车。和国色天香,美艳不可方物的杨玉环不同,这位女子翩然若仙,是另久久难忘的美。这样一个美好形象融进李白的小心脏,他一时难以相信凡尘有如此美人。
李白不禁吟诵起自己的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以此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他忍受不住内心的欣喜与激动,冲上前去拦住了女子。女子被唐突且满身酒气的李白所吓到,可李白只顾着向她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还想邀请她进酒馆喝酒,方便两人更进一步的交流。
姑娘看到一个满身酒气的陌生男子,这样贸贸然地要自己陪他喝酒,不禁觉得自己受到屈辱,虽然李白外形潇洒不羁,但还是觉得他这样的行为太失礼节,便冷冷拒绝驾车离去。
李白站在原地久久不能平复,待酒气散去才慢慢回过神来,自己刚才的情不自禁反而有点太过冒失,那位姑娘没有给自己几巴掌就不错了。心里酸酸地回去后,写下至今流传的诗篇佳作《相逢行》,不仅记录了这段荒唐的事件引发的相思之情,也写下了自己对那位女子美貌的赞叹。
04结语
李白性情豪放洒脱,不拘小节,敢辞官游历山水,不惧权贵,敢让唐玄宗近监高力士为自己脱靴,敢大肆表达自己对皇上宠妃杨玉环的美貌的赞美之情。
同时,李白的性情也很洒脱,虽然被那位美丽的姑娘拒绝,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不仅如此,后来的李白还娶了四个老婆,果真在开放大气的盛唐,人们的行为都受当时的社会风气所影响,遵循自己心里所想去做事。
这样一个寄情山水,赋诗善剑术的才子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词佳作不但流芳百世,他的奔放浪漫的性情也同样令人难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