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巫山 >> 巫山荣誉 >> 那条神奇的巫山之路

  

巫山那条路

汪鹤年

  多次路经三峡,听惯了巫山神女的传说,唯独对巫峡西口的陆游洞屡屡失之交臂。这一次总算是有幸踏上了这神奇的巫山之路。

  据说,宋乾道六年(公元年),陆游入蜀时曾泊游于此,此洞也就堂而皇之地打出了陆游的字号。为证实此事不诬,人们还在洞前新塑了一尊白色的陆游立式塑像,于是这位爱国诗人便成了迎来送往的司门者,长年饱受风餐露宿之苦了。

陆游立式塑像

  从流泉涓涓的池边步入洞内,只觉一缕清风款款吹来,浑身为之一爽。亮得透明的满目清泉、若即若离的盈耳泉声,真使人顿生凌波微步之感。古人名其为清水洞,可谓独具慧眼。踩着潺潺流泉中等距离拉开的方方石墩,游人们鱼贯而行,谁也不想多说一句话,仿佛怕惊走这窃窃私语的泉声,弹破这尘世间难得的幽静。

陆游洞

  突然,一道狭窄的、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半路上闪了出来,好像要将游人、清泉一一拒之门外。人们相互搀扶着、呼唤着,慢慢挤出这道狭窄的瓶颈。谁知,闯入的竟是一片彩灯闪烁、钟乳琳琅的天地。几位想象丰富的青年人,一会儿指着左边的一块巨型钟乳石,说像什么“犀牛望月”;一会儿又指着右边的一块奇形怪状的钟乳,说是“苏武牧羊”。说像吧,又不太像,说不像,又有那么一点儿。

一片彩灯闪烁、钟乳琳琅的天地

  大概,这便是大自然本身一种诗的朦胧、画的写意吧!穿过这曲折有致,意象环生的钟乳画廊,眼前的灯光越发明亮起来,洞字也越发空旷而开阔。几十米见方的一座大厅里,拱形的小桥横跨于小溪之上,桥下,流水淙淙,远处,茅舍隐隐,渲染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境。翘首望去,那从几十米高处垂吊下来的宝莲般相叠的霓虹吊灯的光晕里,一条盘绕而上,悬空架设的仿古栈道上,三两游人的剪影移动在晨曦般的光景之中,平添几分神秘的色彩。

  行走在这由钢管和混凝土预制板架设的栈道上,虽用不着提心吊胆,可随着高度的上升,洞底景物越缩越小,悠悠晃动之间,人也就不知不觉被一种恐惧感所笼罩,仿佛一松手就会坠入万丈深渊。我不禁想起巴蜀先民们留在剑阁、大宁河等处峭壁上的古栈道遗址来:一个接一个的石孔、一根挨一根的木桩、一块连一块的木板,串起来便是一条条悬在空中的路。踏着这样的路,他们肩负着民族的重托,艰难而沉着地走了过来,将一个古老而离奇的故事留了他们子孙的心中。于是,在大宁河峭壁、在陆游洞里,他们的子孙修起了这样的路,将同样的故事告诉给每一位热爱巴山蜀水的游人。我们今天攀登在这盘旋而上的栈道上,除了几分好奇,不正是为体验巴蜀先民们跋涉的艰难么?

  不知不觉间,我的恐惧感渐渐消失了,脚步也变得轻松起来。路在脚下盘旋着,越来越陡,眼底的景物收缩着,越来越小,而这带着原始色彩的栈道,在我的印象中却似乎越来越宽,越来越高,似乎要通到天外去……

  栈道的尽头并不是蓝天,而是一条虽短促却宽敞的钟乳石长廊,人们称之为人和寨。五彩的灯光中,石乳、石笋、石幔变换着形状,变幻着色彩,抖露出一种扑朔迷离、绚丽多彩的风姿。其中,有一根高达二十余米的钟乳石柱,水晶塑成的一般,巧妙地将洞底与洞顶连为一体,确有“金柱撑天”之气势,古人称此洞为金柱洞,大约是渊源于此吧!

  走出人和寨,又可看到苍莽的巫峡风光了。我们沿着用乱石砌成的一条小径,攀上了半山半山腰一座新构的小亭。小憩于此,不仅有一种清风徐来,苍翠满目的妙处,而且可饱览那由浑茫的长江和壮丽的巫峡构成的绝妙画图,使人从大自然中品味、捕捉到一种令人愉悦的审美意象。

苍莽的巫峡风光

  几位搬运山石在此休息的民工告诉我们,在金柱洞上端不远处还有一座直通山顶的洞穴正在整修,一条更长更险的仿古栈道,正通过他们那双双带茧的大手向着天际延伸……

  明天,出现在攀登者面前的将是一片更为辽阔的天空!

我突然想起陆游洞的命名和那座陆游的雕像来,其实,又何苦要借名人之名以传其名呢?或许,栈道本身,正是这巫峡洞穴的独具魅力之处;这些浑身散发着汗水气息,全心全意地为他人铺路的巴人后裔,恰恰是最好的一组艺术雕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