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引用自网络

最近仍在读俞陛云的《诗境浅说》(关于读诗分享我可能会持续写很长一段时间),翻到杜甫的《明妃村》,这其实是出自于一组组诗——《咏怀古迹五首》里的第三首。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由于“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两句的知名度已经很高了,所以这首不作单独分享。也是趁此机会,来了解其他四首分别咏怀的是什么,然后来思考为何这五首为一组。

我读过的组诗很少,而《咏怀古迹五首》使我联想到他的另外一组组诗——《秋兴八首》,也都是七律,而且这两组组诗都有涉及夔州,所以还蛮想将这两组组诗作个对比阅读分析的。考虑到写完篇幅可能会很长,所以,分作三篇来写吧:1、《行至何处?咏怀何人?》,2、《何忧何愁,连作八首?》,3、《从咏怀到秋兴,一代诗圣之“叹”》。哈哈,自己挖好了两个坑,必填!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的其余四首

好,那么本次先讲讲我读《咏怀古迹五首》这组诗的感受吧。

一、行至何处?咏怀何人?

诗中杜甫寻访的城市依次为:夔州——江陵——荆门——夔州。可见他起初是从夔州出发最后又返回了夔州。接下来看看,杜甫的行踪分别是在哪一首诗的哪一句有提及以及分别咏怀何人:

1、“三峡楼台淹日月”——从咏怀组诗其一的第三句可见杜甫当时是滞留在夔州的,这句的关键词“楼台”二字说的便是夔州那里的房屋建筑的特色,依山而建、状如楼台。

“庾信平生最萧瑟”——所咏之人即“庾信”。庾信为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本来是南朝梁人,因侯景之变不得已在北周度过了后半生,终身未能返回故土。而庾信在叛乱时期逃往江陵,曾作《哀江南赋》(巧的是,杜甫也作过一首《哀江头》)表达了亡国之痛以及故国之思,所以杜甫说他是“暮年诗赋动江关”,这里的“江关”指的就是“江陵”。而彼时,杜甫也是身逢乱世、四处飘零——庾信曾效力的南梁发生的“侯景之变”与杜甫所处的大唐所发生的“安史之乱”,这两段历史有相似之处,于是在杜甫自夔州往江陵时,自然地就想到了庾信。

2、“摇落深知宋玉悲”——第二首诗的首句便提到了咏怀之人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这里的“摇落”二字也引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也是生不逢时,被罢免官职后,眼看楚国衰亡转而将满腔爱国之情付诸笔端,创作出诸多不朽的辞赋。话说,我们的杜甫也是如此啊,自己半生飘零却心忧黎元,同样也写下了大量诗篇,并且所写的诗被后人尊为“诗史”。

那么,杜甫到了哪里去缅怀宋玉呢?我们通过诗句来找找行踪:

“江山故宅空文藻”——这里“故宅”二字交代了去处,接着我们读下句“云雨荒台岂梦思”的“荒台”即指巫山。也就是去了宋玉曾在巫山的一处故宅。这两句也用了个典故,即宋玉写的两篇讽诫诗《高唐赋》以及《神女赋》,前者意在劝谏楚王不要放弃巫郡和黔中郡,而后者则为讽刺楚王耽于淫乐,旨在警醒楚王能够励精图治、振兴楚国!而可悲的是,杜甫行于舟上听到的却是世人对宋玉诗赋的曲解——“舟人指点到今疑”,世人只把它当作一桩风流韵事来指指点点!所以杜甫无奈叹息,江山故宅“空留文藻”啊!

也许都是生不逢时的缘故,杜甫对宋玉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情,同时也因“舟人指点”,为宋玉作诗赋的良苦用心遭到曲解而感到悲哀(诗中一个“空”字、一个“岂”字可见杜甫悲切之语)!

3、"群山万壑赴荆门"——第三首首句便交代去了“荆门”,去咏怀谁呢?下句给了答案:

“生长明妃尚有村”,是去了王昭君出生的村庄。又是怎么展开缅怀的呢?在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分别交代了昭君“生前事”与“身后事”:

1)生前两件事:一则出塞远嫁匈奴和亲之事,即“一去紫台连朔漠”;二则汉元帝最初不识昭君美貌,即“画图省识春风面”。

2)身后两件事:一为“独留青冢”,二为“魂归夜月”。美人虽早已香消玉殒,但坟前青草似昭其心,月下芳魂仍恋故国!

昭君生前的美貌不为汉帝所识,正如杜甫虽有满腹才学却不为朝廷重用、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终未得以伸展。(关于诗人爱讲美女的缘故,可具体查看《为什么身为男子却要写宫怨题材的诗词呢?》)

4、这里我要把组诗的四五两首并在一起讲,为什么呢?因为这两首所咏之地是相互挨着的,即位于白帝城的“先主庙”和“武侯祠”,再者两首诗在叙述上也是顺接关系。

1)“蜀主窥吴幸三峡”——点出咏怀之人蜀主刘备,在哪里呢?第二句说在“永安宫“,至于当年决心收复汉室成就一番大业的刘备早已销声匿迹,杜甫所看到的乃是“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先主庙虽荒凉,但附近的居民仍不忘在伏天腊月前来瞻仰祭拜。

2)“武侯祠屋常邻近”——这句讲了蜀国名相诸葛亮的武侯祠与刘备的先主庙相邻,这对君臣生前就有“三顾茅庐”的佳话,而死后二人共享人们的祭祀(即“一体君臣祭祀同”),真可谓“君臣一心”,很叫杜甫羡慕!

3)“诸葛大名垂宇宙”——这是组诗的最后一首了,杜甫从先主庙到了“武侯祠”,诸葛亮为咏怀五首所咏的最后一人。赞颂诸葛亮什么呢?我的答案是“才智”与“忠心”,分析如下:

“才智”,可从中间两联得知——“三分割据纡筹策,……,指挥若定失萧曹。”这两联,以“凌霄飞鸟之一羽”来比喻诸葛亮只不过略施筹策便助刘备夺得三分天下的功业;以商周汉的四位名相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赞其才智不在伊吕二人之下,其神采更叫萧曹二人黯然失色!

"忠心",可以从尾联得知——"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蜀汉气数已尽,而诸葛亮仍不忘先主所托,志向坚决,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可谓是忠心耿耿!

综上,杜甫的咏怀五首所行之地有四处、共咏五人。这五人与杜甫或行迹交叠,或时处乱世,或眷恋故土,或壮志未酬,或忠心不已——杜甫从他们身上均寻得自己的所托所寄!

二、为何这五首诗为一组?

我个人是非常认同“组诗整读”的做法的,原因就一个“背景相同、情志相通”。我们通过对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所作的一连串解读分析,便明白为何这五首是在一组的。明线是杜甫寻访古迹的行踪,这就是五首诗的“背景相同”;暗线乃是杜甫当时遭逢乱世、有志不得伸、眷恋乡土之情牵动所为!这即为“情志相通”之处。

诗言志,发而中节。表面咏怀的是某地某人,实则寄寓的是自己的情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