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断根治疗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昼梦》中总结道,文学艺术就是白日梦。他注意到,文学创作中的收集材料、思想提炼、主旨升华和最终成文的四个阶段过程与梦在生成过程中的凝缩、转移、象征、修饰四个步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的梦是后世梦文学的源头,不仅为后代文人提供了丰富写作素材,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思维点拨。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小说戏曲,各种文学样式,无一不浸染着梦幻的气息。

一、经典梦意象的后世运用

先秦两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梦意象的萌芽、形成与发展时期。梦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萌芽于《诗经》,发展于《左传》与《庄子》,到屈原的《楚辞》、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梦意象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相结合,呈现出奇幻多彩的艺术特征。

到两汉时,诗赋中的梦已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梦意象在文学中渐趋成熟。后世文人墨客在创作各类诗词歌赋时,也常常借这些梦意象抒情言志,梦意象的魅力深入人心、经久不衰。众多梦意象中,以“庄周梦蝶”最为著名、影响力最大,梦蝶所代表的物我化一的恍惚与奇幻,最常被诗人借以感叹人生。

如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道:“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李商隐在《锦瑟》中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了梦蝶意象的诗、词、曲,数不胜数,庄周梦蝶的朦胧意境,正与诗人词人苦闷怅然的心境相契合。而化作蝴蝶翩然于天地间的逍遥愉悦,也常常令人艳羡不已。

《列子·黄帝篇》写黄帝梦中神游至华胥氏之国,该国之民听任自然,既无师长,也无嗜欲。黄帝醒后怡然自得。华胥氏之国即是老子“无为而治”理想典范。后世以华胥梦指代理想中和平安乐之情或无所管束之境。如苏轼《桃源忆故人·暮春》词:“华胥梦断人何处,听得莺啼红树。几点蔷薇香雨,寂寞闲庭户。”

《列子·周穆王篇》中的蕉鹿梦因寓意世事真假难分,得失无常,人生虚幻,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陆游《早秋》诗:“世事本来谁得鹿?人生何处不亡羊?”辛弃疾《水调歌头·呈南涧》词:“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钱谦益《九月望日得石斋馆文诗》:“世事蕉中梦,人情李下蹊。”

唐代以后,宋玉辞赋中的巫山神女意象广为流传,人们以巫山云雨喻男女欢好之情。如李白《清平调》词:“一枝浓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元稹《悼亡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除《庄》《列》、辞赋外,历史散文中的梦意象也受后世诗人青睐,常用来借史咏志、以史兴怀。如宋代诗人柴望的《梦傅说》,此诗盛赞高宗武丁梦得傅说一事,并以此讽刺后世君王不思贤臣、只念声色。

二、梦幻虚幻的思维点拨

除了给后世文人提供梦例素材外,先秦两汉的梦文学作品也在创作思路、结构模式方面予以后世思维点拨,为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先秦两汉记梦作品主要为后世梦文学创作提供了以下几条思路:

1.梦游天地.

远古时代,人们普遍具有梦魂观念,认为人的灵魂会在梦中脱离身体,游于别处,所见所闻即为梦境。屈原是第一位写梦游的诗人,他的《九章·惜诵》中有:“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就是说他曾在梦中登天游历,魂魄途中遇到河流却无渡船。

张衡《思玄赋》继续发扬了“神游”,他在赋游了东方、南方、西方、中原九州、北方、地下、西北钟山,最后到达昆仑,整个游历过程奇幻而恢弘。此后,以梦游为题的作品愈来愈多,也为游仙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梦游诗中成就最高的当属诗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作此诗时,正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其诗主要描写梦中游览天姥山的历程,因是梦游,全诗充满了复杂而奇异的想象,运用了夸张幻诞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一种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雄起意境,浪漫色彩浓厚,实乃旷世绝作。梦游在后世已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学主题,其他文人亦有佳作,如李贺的《梦天》等。

2.梦喻虚实

梦境虚幻恍惚的特性最适合用来阐释虚实难分、真幻难辨、人生如梦的哲思。《列子·周穆王篇》有尹氏与役夫之事。周朝有富豪尹氏,常驱使家中仆役干活。有一个老役夫白天受人差遣、劳累不止,晚上却梦见自己当上国君,纵情享乐。老役夫不以为苦,反而觉得人一生昼夜各半,虽然白天辛苦,可晚上欢乐,有什么可怨。

而他的主人尹氏白天经营家业,夜晚则梦见自己当了奴仆,劳苦做活,被人打骂,整夜呻吟,天亮乃止。尹氏与役夫每晚梦中都会与自己白天的身份相调换,虽然梦境是假的,可他们在梦里体验到的痛苦和快乐却显得那么真实,让人不由思考梦境与现实何为真,何为幻的问题。

世事真假难分、得失无常,这种人生如梦的主题,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沈既济作《枕中记》,讲郁郁不得志的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枕着道士吕翁的瓷枕入睡,梦中先是娶了高门世家清河崔氏之女为妻,后官运亨通,一路升至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受封为燕国公,可谓位极人臣。

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于八十岁高龄病逝,去世时卢生一惊而醒,发现种种经历皆为梦幻,醒来一切如故,店家的黄粱饭还未蒸熟。后世也用“黄粱一梦”比喻富贵如梦,短促虚幻。

“黄粱梦”深受喜爱,多有文人墨客对其进行再创作。如元朝马致远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明朝汤显祖作《邯郸记》,清代蒲松龄作《续黄粱》等。另有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汤显祖作《南柯记》中的南柯梦,也是通过梦境来描摹现实人生,主旨与黄粱梦相类。

3.梦生情愫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首开梦会美人的先例,楚王在梦中与神女经历了相遇—欢爱—离别的全过程,这一模式也为后世所借鉴。梦的神秘性和自由性,使它成为沟通男女爱情的桥梁,可跨越空间距离甚至仙凡、阴阳。

如白朴的《梧桐雨》中,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回到长安,倍加思念杨贵妃,于是在梦中和杨贵妃相会,叙相思之苦。然而醒来后,唯有梧桐夜雨,空阶滴到明。马致远的《汉宫秋》第四折“孤雁幽梦”,洪升的《长生殿》第四十五出的“雨梦”,都有类似情节,梦中的欢乐同现实的凄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带来不尽的怅然与失落。

4.托梦诉冤

人死后化身为鬼,托梦诉冤之事,先秦文学中就已出现。如《左传》中的“晋侯梦大厉”、“浑良夫之噪”等等,《庄子·列御寇》中也有郑人缓托梦之事,郑人缓因其父支持弟弟所学的墨家,最终自杀而死,缓托梦给父亲,诉说自己感愤之情。

这种死后魂魄托梦的写法也为后世所吸收。如关汉卿《窦娥冤》里第四折的"魂旦托梦",就是窦娥含冤而死后,魂魄化鬼,托梦给父亲窦天章,叙述她受冤的始末,托请父亲替她报仇,最终得以沉冤昭雪。

5.梦预未来

以梦作预言,预示未来人事变化的手法最早为史家所用。先秦时期史书,如《左传》、《国语》、《逸周书》等都多有,尤以《左传》为最,有近三十则,以致后人评价:“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

汉代司马迁、班固继承了这种传统,以梦入史,但出于政治需要,也将梦视作帝王受天符命,梦境描写的虚构成分逐渐增加,为后世梦境写作的出现和发展做了铺垫。同时,梦境预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种“全知”的叙述视角,使读者的情绪能被叙述者充分调动,对情节的发展抱有期待。强化了作品的结构性,使之可读性和生动性大大加强。

我国古典小说最常采用梦境叙事手段,尤以《红楼梦》最为突出。《红楼梦》有众多别名,但通行版本名为“红楼梦”,可见以梦形容全书最为深入人心。《红楼梦》第一回就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开篇即写故事缘起:女娲补天所剩之石,思慕尘世,故托僧遣二仙送他入凡,后借甄士隐之梦交代了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也欲投胎,用一生眼泪相还。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更是全书纲目所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姑的陪同下于“薄命司”里看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又副册。册中每首诗和每幅画都预示了日后大观园中一位女子的命运,《红楼梦》书名便是由此而来。

清人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点评道:“从来传奇小说,多托言于梦”。并列举了《西厢记》、《水浒传》、《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传奇小说中与梦有关的故事桥段加以佐证,最后总结为:“功名事业,俱在梦中,各有不同,各有妙处”。梦成为我国戏曲小说情节串联的重要线索,离不开先秦两汉梦文学的积累和启发。

三、总结

先秦两汉时期,文学还未发展到成熟阶段,但梦已经成为了诸多作品中的重要元素。梦现象的虚幻属性为作家们的创作活动开拓了空间,不论是史传文学的史事记叙,诗歌辞赋的情感表达还是诸子散文的哲理言说,梦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相应的作品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同时,先秦两汉文学中的一些梦例,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经典梦意象,而不断被后世文人墨客所采用,在后世诗歌辞赋中频频出现,丰富了我国的文学素材库。除此之外,先秦两汉文学中梦境书写的贡献和影响,还在于启发了后人的梦幻思维,开拓创作思路。后世文学中大量以梦为题材的戏曲小说的出现,就是对梦兼具现实性和虚幻性的特点的进一步发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3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