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度过了不平凡的一生。他的事迹,长期地为人民所传诵;他的诗篇,更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在今中亚细亚巴尔喀什湖南,当时属于唐王朝所建置的安西都护府)。约在李白五岁的时候,他家迁居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的父亲性喜宁静,是一个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家境很富裕。他一生高卧云村,不求仕禄。青少年时代的李白,正赶上盛唐时期。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激励着他积极向上。
李白五岁能背诵计算时日的六甲书,十岁能读通诗书,遍观百家之言,十五岁即能作诗写赋,並经常到匡山古寺向文武双全的空灵和尚学剑术。李白年幼时曾在眉州象耳山中读书,未成业而离去。他经过山中小溪时,见一位老妈妈正在一块石头上磨铁杵。
他上前问老妈妈磨铁杵干什么,老妈妈回答:“要做针。”李白很受感动,便返回山中,发奋读书,刻苦写诗,终于完成了学业。那条小溪后被称为“磨杵溪”。象耳山中还有李白读书台。
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境以内游览。在成都,他登临散花楼后,在《登锦城散花楼》诗中写道:“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祖国的华山秀水给李白以优美壮丽的感受。他在游历了峨眉山后赞叹道:“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在峨眉山上,他曾听“蜀僧”弹琴:“蜀僧抱绿绮(琴名),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他对琴的爱好与学习,就是从此开始的。
李白认为月亮是清新、皎洁的象征。他从年幼时就很爱月,诗中常常提到它,而在峨眉山上看到的月,给他的印象更深:“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除峨眉外,他还到过戴天山,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他在登过巫山最高峰之后,作有《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诗:“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这时他已经将蜀中的名胜都游遍了。
为了找寻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年)春天,李白辞别了他所热爱的故乡,眷恋的双亲,登上了出蜀的征途。这年,李白刚满二十五岁。
李白出蜀,沿三峡从奉节到江陵,路程有一千二百里之遥。
李白很喜欢江陵的山水。虽然行程紧促,他还是在这里稍事停歇,然后沿汉水北上,直达襄阳,在那里逗留了一个时期。后来他回忆说:“昔为大堤(在襄阳城外)客,曾上山公楼。开窗碧嶂满,拂镜沧江流。”
他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襄阳,又顺汉水而下,至荆门,达武汉。《秋下荆门》诗说:“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每游一地,李白总要结交二三知己,周济一些落魄文人。在出游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把从家中带出的散金三十余万,全部花光了。他认为:人生贵知交,金钱算得了什么!
李白不但轻财好施,而且注重情义。南泛洞庭时,在舟中结识了一个同乡吴指南。吴指南年轻豪爽,一认识李白,就和他订了生死之交,对他十分敬仰。
一天,吴指南忽然病倒了。李白日夜守候在他身边,又是请医求药,又是煮粥喂饭,就象对待亲兄弟一样。
吴指南对此十分感动。但他知道自己染上了沉疴,难于治好,便说:“白兄,我不能陪你游吴越了,但愿你终能建功立业······”
吴指南死后,李白把他的尸棺暂埋湖边,刻字立碑,就又游历去了。几年以后,他特意来到好友的墓地,祭祀了一番。
然后,李白请人帮助刨开坟墓,取出吴指南的尸骨,以衣包裹,携到湖北,正式安葬于鄂城(今武昌)之东。
离开四川以后,大约游历了三年的光景,他二十七岁时,到了湖北的安陆。这里是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所盛赞的云梦泽所在地。
在安陆,他和在唐高宗时任过宰相的许南师的孙女结了婚,便暂时在这里住下来
安陆迷人的山水,吸引着李白,但更使李白惬意的,是许氏那娴静的性格和聪颖的才情。
此时,李白的诗名已日盛一日。有一天,李白自诵一首乐府《长相思》,最后的句子是“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他妻子看了这首诗说:“武后的诗中已有·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的句子。”李白爽然自失。由此可知,他妻子也是读书很多的。
李白《赠内》诗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汉代的周泽,官为太常,居斋宫,一日不斋醉如泥,而且对妻子不好。李白以太常自比,是与妻子开玩笑。
许氏虽然愿意李白经常呆在家里,但她却支持丈夫的交游。她想: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方,千万不可陷入儿女情长之中;更何况,李白的性格又是那样的不愿受世俗的羁绊呢。
虽然如此,李白从二十七岁到三十五岁(公元—年),将近十年的时间,基本上居住在安陆。
这时期他也常到附近一些名胜之地栖息小住,《山中问答》诗云:“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碧山在安陆境内。今碧山上尚有桃花岩名胜。
这期间,他在湖北结识了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一岁,当时已经归隐,过着饮酒作诗的田园生活。
李白的《赠孟浩然》一诗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对孟浩然的归隐、饮酒行为,是很钦佩的。
孟浩然的志趣和当时李白的所谓“少年不得意,落魄无安居,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的心境,是相一致的。因此李白对孟浩然就更加爱慕了。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外他还有一首《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可以看出,他们的友谊很深厚。
大约在三十五岁的时候,李白离开安陆,北游到山西太原。《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中说:“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
李白和元参军是要好的朋友,他们曾在一起游历过多时。
这次,李白又应元参军之邀,一起赴山西太原,到元家作客。元参军的父亲是驻守山西边防的武官,他对李白也很敬仰。
主人的招待是很殷勤的。他畅游了太原及附近的名胜:“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后来他回忆说:“此时行乐难再遇”。这一段时间,在他的漫游生活中是很畅快的。
在太原,李白认识了郭子仪。郭子仪当时还是一个小兵卒,因为犯有过失,要受责罚。李白看他很有才干,就替他说情,给予免罪。
后来,郭子仪成了唐朝有名的大将。“安史之乱”时,他在河北击败了史思明。配合回纥兵收复了长安、洛阳;又联兵回纥,共拒吐蕃,战功显赫。由此可见,李白还是很能识别人才的。
这年秋天,李白离开了太原而东游齐鲁。他最常住的地方,是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县)等地。
这时他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五人曾会于泰山之南的徂徕山,酣歌纵酒。时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
李白自山东南下,又漫游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经过十余年的社会磨炼,他对当时的政治现实认识得比较清楚了。他写的《丁都护歌》中说:“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官府在山上采取大石,用拖船来搬运。天旱水浅,那些衣衫褴褛、腹内无食的纤夫,尽管用力牵拉着,也很难到达江边;但监督的官吏却限令极严,纤夫们病伤者无数,李白对他们寄予无限的同情。
正当李白南游江苏、安徽诸地的时候,唐玄宗依仗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对西北的契丹、突厥等地发动了好几次战争,虽然这些战争有的是胜利了,但对人民的征役却也频繁起来。
李白在《乌夜啼》中写出了征役带给人民的流离、远别的痛苦。贺知章看到这首诗,曾叹赏苦吟,认为“可以泣鬼神矣”。
公元七四二年,李白四十二岁。这年春天,他曾游历了泰山,写有《游泰山》诗六首。他以游仙诗的形式,描述了泰山的壮丽景色,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
在这一年,他还到了浙江的会稽,与道士吴筠共居剡溪(即今天的嵊县)。唐朝的道士实际上多是隐士。吴筠颇善诗,每日与李白在一起切磋、吟哦。
恰好这时唐玄宗召吴筠入京。吴筠在唐玄宗前举荐了李白。
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听到过李白的声名,很愿他到长安来。
于是,玄宗接连三次下诏,召他入京。这时,李白住在南陵的一个山村里,喜讯传来,他是多么高兴啊!
临行前,他写了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诗,写出了他奉诏后的喜悦心情。他“呼童烹鸡酌白酒”,尽情畅饮,又是高歌,又是起舞。
他还写了与妻戏谑的《别内赴徵》诗三首,其二曰:“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傥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这次奉诏进京.是充满希望和信心的。诗人怀着报国的壮志,“仰天大笑出门去”著鞭跨马,奔向长安。
李白到达长安的时候,唐玄宗亲自降辇步迎,并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
唐玄宗非常赞赏李白的才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并命供奉翰林。他起草过诏诰文件和《答蕃书》。
玄宗对李白虽很重视,但并不是需要他参与国家政事,只要求他做个文学弄臣,作些行乐的诗词,以点缀升平,增加宫廷生活的乐趣。
李白对这种酒囊饭袋的生活很反感,更藐视那伙仗势欺人的权贵。有一天,一个攀附皇亲国戚的老学士,给翰林院诸公说了一件李白的故事。
有一次宫中牡丹盛开,玄宗和杨太真妃一块赏花,命李龟年领着梨园子弟唱歌。
李龟年手拿檀板正要开唱,皇帝忽然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李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
这时,李白酒醉未醒,一个宫女用冷水喷在李白的脸上,激醒了他。
李白酒醒以后,见圣上就坐在自己身边,贵妃也端坐在一旁。他挣扎着想从紫氍毹上起来。这时,玄宗却轻按他躺下,并不介意。
李白接过毛笔,把笔伸向高力士捧着的研好墨的古砚,饱蘸浓墨,凝神沉思,似醉似醒。
李白望着亭中盛开的牡丹,心中早已起了诗兴,于是,神笔一挥,立成三章。其中一首前两句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于是梨园子弟调抚丝竹乐器,李龟年唱起新词来。皇帝自己也高兴地吹笛相和。
李白对这种“入侍瑶池宴,出陪玉辇行”的生活,开始时到还觉得快活,但很快就感到寂寞和凄凉了。他心中原来的希望仍然是幻想,事实上并没有施展才能和建功立业的机会。
唐玄宗这时愈加昏聩骄纵,让高力士等权奸把持朝权。李白进京虽只二年,但他已经觉得太长了。“徬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他最后感到非离开不可了。
李白的傲岸性格和对奸佞的憎恶,为玄宗及其亲信们所不能容忍。
天宝三年三月,李白愤然上疏请归,玄宗亦“以其非廊庙器,优诏罢遣之”。至此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再一次走上漫游、漂泊的途程。
李白离开长安之后,先到了河南。公元七四四年,李白与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在洛阳相遇了。
一天,一个身穿青衣、头戴青帽的年轻人跨进客店,来找李白。他,就是杜甫。杜甫与这位比自己年长十一岁的大诗人,真是一见如故,情投意合。
他们谈起朝廷的昏聩,都十分气愤。李白说:“我这次乞归,就是不愿向那伙佞臣权贵摧眉折腰。”杜甫说:“宰相李林甫,口蜜腹剑;吾兄大志,却不为朝廷重用,还有什么是非可言!”
李杜二人,在红烛的照耀下,倾吐着相互敬慕的情怀,探讨着写诗的得失。又约定,中秋时节,同到汶上(今山东省单县北)漫游
当汶上黄叶在西风中飘飘落下的时候,李白、杜甫兴致勃勃,如期践约。
在汶上,李白、杜甫又遇到了诗人高适。三人在一起“慷慨怀古”。这几位极其关心现实的诗人,已敏锐地感觉到这“升平盛世”已经潜伏着危机。
他们饮酒赋诗,游猎高歌,过了一段豪放的充满浪漫情调的生活。
他们把打来的猎物烤炙出来下酒,豪饮畅谈,一醉方休。这是他们在一起最感欢乐的时刻。
天宝四载,高适南游楚地去了。李白和杜甫一起到了山东齐州(济南)。他们常常在历下亭和鹊上湖边的新亭相会。两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诗),情如手足。
不久,杜甫要到长安去,李白也要开始他新的漫游。两人在兖州的石门分别,李白送杜甫一首:“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此别之后,他们再没有见面。
李白在北方盘桓了几年,就南下了。公元七四七年春天,他由扬州、金陵溯江而上,抵皖南当涂县
当涂濒临大江,山水多姿。李白十分喜爱这里的山光水色。他常到“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的采石江上泛舟。
这时,他的好友“饮中八仙”之一崔宗之来游金陵。两人曾于月夜乘舟自金陵溯游于采石江畔的白壁山和天门山。
李白披上玄宗赐给他的“宫锦袍”,坐在船头,两岸观者如堵。他笑傲自若,旁如无人,其“佯狂”之态是对唐王朝毁弃贤才的强烈讽刺和控诉。
次年,天宝七年(公元七四八年),李白渡江到皖西,游览了“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的皖山。
离开皖西,李白由亳县北上,复游梁园、东鲁等地,寻找再次“进身”的机会。但在北方盘桓了数年,仍然到处碰壁,一筹莫展。在“忧恨坐相煎”的心情下,他“蹉跎复来归”,又回到了南方。
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李白五十三岁。这年秋天,他由曹州(今山东菏泽)南下,途经皖北砀山县时,砀山的刘县令与他结识,留他小住。
刘县令和他同游砀山名胜—宴喜台。李白写有《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的诗,描写了刘县令“张灯宴华池”接待他的情景,盛赞宴喜亭池“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的幽美夜景。
这年秋后,李白由砀山来到皖南。从这时起,直到天宝十五年的“安史之乱”,这段时间他主要是在皖南度过的。诗人在政治上不得意,在“山水多奇踪”的皖南遨游吟咏,久久盘桓。
他差不多走遍了皖南每一个县,游遍了皖南的名山胜水,他游过“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青阳县九华山。游过“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徽州黄山。他喜爱“水如一匹练”、“山花拂面香”的贵池秋浦。喜爱“门前一条溪,几回流碎月”的歙县练江碎月滩。他在“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的当涂江面上泛舟。
李白在“相看两不厌”的宣城敬亭山上,曾长时间地独坐观景。此外,黟县的碧山、墨岭,旌德的石壁山,繁昌的隐静寺等地,都留有诗人的足迹和吟咏的诗篇,为安徽山水增色不少。
在李白漫游皖南的几年里,唐王朝的政局急剧恶化。唐玄宗晚年更加昏庸,宠信权奸李林甫、杨国忠。藩镇安禄山更是野心勃勃,企图夺取唐朝的政权,叛乱迫在眉睫。
这时,李白虽远离朝廷,但他十分关心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命运。为此他常常“匡坐至夜分”,忧心如焚,彻夜难眠。他早已看出“奸臣欲窃位”的危局。
果然,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不到两个月,黄河南北的广大土地,包括东都洛阳,尽陷于叛军之手:又半年,连帝都长安也为安禄山所占领。
唐玄宗仓皇出逃,奔入蜀中避难。
此时,李白写了很多诗,悲愤地揭露了昏君、奸臣贻害国事,给人民带来的灾祸。北方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
国难当头,诗人报国的雄心更加强烈:“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天宝十五年秋后,当李白由皖南宣城到庐山避乱不久,永王李璘以平乱为号召,在湖北江陵起兵,率水师东下,由海路北上讨逆。
李璘聘李白为僚佐,他毅然应允。“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他决心以实际行动去消灭安史叛军,为国效劳。
不料唐肃宗李亨(李璘的哥哥,天宝十五年七月即位)怕李璘起兵东下,争夺他的地位,于是横加罪名,下诏讨伐。不久,李璘兵败丹阳被杀。
李白从乱军中逃出,幸免于死。他参加永王水师,本出于一片爱国之心,不料竟卷入了一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漩涡。“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诗人是多么沉痛啊!
他到太湖司空山避难。不久,朝廷就把他以“附逆”之罪投入了浔阳狱中。
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诗人被判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他含着不白之冤,拖着病躯,抛妻别子,踏上了流放之途。“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诗人悲愤无比!
流放后的第二年,李白在赴夜郎的途中,行至巫山,遇到大赦,他才重获自由。
释归后,李白经江夏、岳阳,最后又到了寻阳。这时他虽已六十岁,已是暮年,但诗人慷慨高歌的壮怀仍未减退。他泛舟长江、重游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诸地,度过了生平最后的三年漫游生活。
但是,由于他是“从逆”过的,许多人都与他疏远了。他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尽情尽兴地游览。他深深地感到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这样,使他有机会和劳动人民接触,并从中得到了珍贵、纯洁的友情。
在铜陵的五松山,荀媪的盛情款待,使他非常感激,写下了《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一诗:“······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在宣城,他写过《哭宣城善酿纪叟》,这个酿酒的老人使李白很怀念:“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酒名)。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
在安徽泾县,他和桃花潭的一个农民汪伦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的《赠汪伦》诗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后,李白决定投靠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定居于当涂采石。这时他已衰老,虽然仍有报国之心,一度准备参加太尉李光弼的队伍,去讨伐叛军史朝义,但因从军途中得病,未能如愿。
在病中,他把诗稿都交给了李阳冰。这是他坎坷一生的纪录和心血的结晶。李白请李阳冰替他编集作序。
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李白病逝在当涂县,终年六十二岁。逝世前作有《临路歌》。他希望自己象“大鹏”一样,但“中天摧兮力不济”,诗人就在这样的感慨中结束了他漫游的一生。
李白死后,原葬于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公元八一七年)正月,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将李白墓迁往青山,与李白生前所崇拜的南齐诗人谢朓故宅为邻,实现了李白“悦谢家青山”的遗愿。
一千多年来,人民一直把李白的坟墓守护得很好。他游览过的地方,成为人们寻踪凭吊的圣地。李白的诗歌,象醇美的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成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