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一位名叫元稹的大诗人,就是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那位。他和白居易是好友,并称为“元白”。这位元稹,虽然曾经写下过最深情的诗句,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一个专情之人。他不仅擅长写诗,还曾经写过一篇传奇小说《莺莺传》,因为传中有赋《会真记》,因此《莺莺传》也被称为《会真记》。在《会真记》中,元稹描写了一位名叫张生的书生,对没落贵子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起初,旅居蒲州的张生,寄居普救寺,救了同住在寺中的远方姨妈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中,张生对表妹崔莺莺一见钟情,后来托婢女红娘传书,两人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和莺莺分手。这篇名叫《会真记》的传奇小说,也就成了后来著名的《西厢记》的故事。只不过元代的王实甫,不忍心让莺莺被抛弃,将《西厢记》改成了喜剧的结尾。其实,改编《会真记》的,并非只有一个王实甫,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也曾经将《会真记》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词,用简简单单的五十二个字,将《会真记》的风和月,浓缩于一首词中。南歌子·有感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美人依约在西厢,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簟纹如水玉肌凉,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笑怕蔷薇罥”,用的是颜师古的《隋遗录》中的典故,据颜师古记载,有一天晚上,隋炀帝看到月色如水,烟景清朗,便和萧妃起来站在轩前,看月色。隋炀帝和萧妃正在叙说东宫旧事的时候,刚巧有一个小太监映着蔷薇花和宫婢调笑,宫婢的衣带被蔷薇挂住了,两个人悄声笑个不停。隋炀帝隐约看到那个宫婢身材纤细柔弱,以为是自己宠爱的袁宝儿,便穿上衣服去捉拿,到了跟前一看,原来不是袁宝儿,而是雅娘。“行忧宝瑟僵”,用的是《金日磾传》中的典故,金日磾看出来莽何罗有异心,生恐他对汉武帝不利,就常常暗中留意,总是紧紧跟在他后面。莽何罗也知道金日磾猜中了自己的心思,也没有办法做出什么事来。有一天汉武帝去林光宫,金日磾刚巧生了小病,莽何罗便和他弟弟杀了使者,发兵要去杀了汉武帝。第二天,汉武帝还没有起来,莽何罗便走外面走了出来。谁知道金日磾也早有准备,莽何罗看到金日磾在,吓了一跳,赶忙往室内躲,忽然碰到了宝瑟,顿时吓得昏死了过去。这两个典故,都是意在说明,张生和崔莺莺幽会的时候,小心谨慎,生恐惊动了旁人的心态。“美人依约在西厢,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在元稹的《会真记》中,崔莺莺写了这样一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一句词,就是对这首诗的总结和改写。写出了两人相会的环境。“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这是对张生和崔莺莺的幽会,最直接的描写。《会真记》中描写张生和崔莺莺相会的时候,用了“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这是崔莺莺离开张生的书房后,张生的心有所感。在《会真记》中是这样描写的,“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婉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张生辨色儿兴,自疑曰:‘岂其梦耶?’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盈盈然,犹莹于茵席而已。”一部《会真记》,被苏轼浓缩于自己的一首词中。这首词的上阕,写了张生与莺莺幽会是,唯恐被人撞破,以及在暗中紧张的心态;下阕写的是崔莺莺归去后,张生的失落,如同在梦中一样。据说,苏轼之所以写下这首词,是因为他在元丰元年的正月,收到了朋友寄过来的崔徽的画像。崔徽,是唐代的歌妓,曾经与裴敬中相恋。分别的时候,托画家画了自己的肖像给裴敬中,说“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后来,崔徽果然抱恨而卒。正是这幅画像,让苏轼心有所感,故而写下了这首《南歌子·有感》来描述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也隐隐透露出,他对崔莺莺的怜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183.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