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提到李商隐这位诗人,大家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他的“无题诗”,这足以说明李商隐“无题诗”的知名度之高。
而李商隐的无题诗之所以被世人周知,主要就是在于他的那些无题诗写得不仅具有朦胧之美,而且还具有深刻性,让人在品读的时候总是能够被其中的那种韵味所深深吸引。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些经典诗句都出自李商隐的无题诗。
不过,虽然李商隐的无题诗很著名,但并不代表其他诗人就不写无题诗,或者其他诗人的无题诗就写得不好。
比如宋朝的大文豪晏殊,他就曾写有一首无题诗,而且值得一说的是,和李商隐的诗作相比,晏殊的这首无题诗也同样很经典,其中两句人人都耳熟能详。
无题
宋·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晏殊的一生过得颇为潇洒惬意,这是其他那些受尽生活磨难的文人所不能相比的。而安逸奢华的生活,也为晏殊善于作艳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晏殊成了那个“开婉约派之风”的人士。
这首《无题》诗也是和爱情有关,字里行间的那种“浓情蜜意”,足以让我们看到晏殊“风流多情”的一面。
诗于首联中就营造出了一种比较悲凉的情感色彩,颇有几分婉约之词的韵味: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心上人乘坐的美丽的车子再也没有遇到过,它的踪迹就如巫山的云一样不知飘向了何方。
首联给人的感觉就如其中写到的物象一样飘忽不定,朦胧却又唯美。“油壁香车”是古代女子乘坐的一种外观很精美的小型车子,后用来特指美女。而作者这里就特意借“油壁香车”四个字,将人物引了出来。
人物刚出场,紧接着的“不再逢”三个字瞬间切向情感,将诗中凄凉的情感色彩体现出来。
“峡云”特指巫山之云,在此作者借楚襄王与巫山女神在梦中相会的知名典故,来含蓄地道出自己与女子之间的爱恋之情。所以诗于此处又很鲜明地渲染出了爱情的柔美氛围。
“无迹”在前一句的基础之上再次突出人物不可寻、爱情无处觅的残酷现实,于无形中渲染了诗的伤感情调。
我们前面说过,李商隐的无题诗很朦胧,晏殊的这首也不乏朦胧之美,而这种朦胧之美在颔联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梨花小院中,铺满了如水的月光,柳絮飘飞的池塘边,吹着温柔的春风。
单从内容表面来看,颔联与首联之间似乎没有多少关联,因为它既没有写到人物,更没有写到爱情。但实际上这两联是在通过具体的画面感继续营造氛围,以借这种唯美朦胧的氛围来体现其中的相思之意。
而对于颔联两句中的描写,我们是理解为作者曾经与女子相会的意境呢,还是理解为仅作者“如今”所看到的普通的春景呢?虽然哪一种理解都可以解释得通,不过笔者认为第一种理解更有利于突出情感的浓郁性,更加符合诗的意旨。
颈联切换角度,作者将笔锋落在了自己身上: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几天时间都在借酒消愁,在寒食节禁烟的日子里,人的心情变得格外感伤。
这两句形式简单,韵味耐品,是人人都熟悉的名句。这里所写的是寒食之日作者的生活与具体表现,寒食节禁烟,生活本就显得冷清没有生气,但作者本人又深陷于相思之中,所以这就使得他的心情变得更加低地沉苦闷。
清冷的日子让人愈加寂寞,而寂寞的内心又让人觉得日子愈加清冷无味。在这样的回环往复之下,作者的“伤酒”形象不但真切地呈现于纸上,他内心无法倾诉的情感也很真切地感染到了读者。
尾联更进一步,让诗的情感得以升华,让诗的主旨得以突出: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想给“她”写信以表达相思之意,但是却又不知道该寄向哪里,被这万重山水相阻隔,让人感到无比绝望。
女子的香车不知去向,作者无法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这对他来说本就够残酷了,但更残酷的是,在他们二人之间,就连通信的可能性也不存在。所以,尾联在前几联的基础之上,将诗中的“悲”感再加深一倍,将诗中的“怨”意再次予以体现,读来让人“悲”从中来,无力而又无奈。
中酒方知愁更猛,眉间心上不曾消;各位看官,当读完晏殊的这首诗后,不知你有何特别的感想?那么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相比,你更喜欢谁的诗作呢?欢迎在评论区简说一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