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总相宜。——《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宋·苏轼自古以来,因“环肥燕瘦”这成语的流传,杨贵妃=胖美人的说法便是如此地深入人心。究其原因,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的大文豪苏轼上文那一句诗而已。也因此,汉朝以瘦为美,唐朝则喜以胖为美的说法也在大众心中扎根,那么历史上的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吗?有名的“胖美人”杨玉环到底有多胖呢?以胖为美的唐朝唐朝以胖为美的说法盛行其实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在,第一个原因是现今唐代考古出土过的雕像以及仕女图钟,体态圆润,丰乳肥臀,面如满月的胖姑娘形象大量的存在。第二就是传闻中,胖姑娘杨贵妃的受宠,这在大量的诗歌之中也有证明。但是仅仅凭借着这两点就来断定唐朝以胖为美的论据明显是不足的,首先,唐朝图画之中并不是所有姑娘都会胖姑娘,胖姑娘形象大多其实都是描画年长的贵妇人。少女以及侍女的形象,基本都还是以纤瘦为主。就如阎立本的《步辇图》以及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来说,里面基本就没有胖姑娘。而这阎立本和周昉这两位名人,既是名画家,也是朝廷大员。如果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的话,他们的笔下还会出现纤瘦女子的形象吗?事实上,唐朝的主流审美依旧还是以“窈窕”、“细腰”、“细长白”等为主。毕竟就以著名诗人白居易来说,他晚年时期纳妾还纤瘦女子呢。《本事诗·事感》有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姬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我们现在常用“小蛮腰”来形容女子的腰肢纤细,但实际上这里的“小蛮”便是唐朝之人,且恰好是白居易的侍妾。而除此之外,我们再看当时的皇室。唐玄宗李隆基曾经在给自己儿子选妾之时,要求的也是:“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要注意,这里三个重点词“细”、“长”、“白”,我们延展一下便是腰肢纤细,身材修长,皮肤白皙。这比实际上就说明了,“细长白”这样的主流审美才是唐朝女性的审美标准,与现代审美并无什么不同。胖美人杨贵妃前文我们已经明白,实际上唐朝的主流审美与现在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为何著名的“胖美人”杨玉环能够让父子二人同时为其倾心呢?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一本正史记载的古籍上有说过杨玉环胖。即使是代表唐朝历史权威的《旧唐书》之中也仅仅只说过她是“姿质丰艳”,也就是略微丰满而已。而且在《新唐书》之中形容杨贵妃则是:“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而杨贵妃擅长的舞蹈也是十分出名的,第一便是由唐玄宗亲自谱曲的《霓裳羽衣曲》,其次便是《胡旋舞》。前者我们因为已经失传便不过多谈论,后者我们能够找到明确记载。这种舞蹈来自于西域,节奏明快,一口气需要舞蹈者一连旋转许多圈,若贵妃真的是个胖子的话,很明显是跳不动的。那么说了这么多,杨贵妃到底是有多胖呢?事实上近几年有专家考证过,大致上估算出杨玉环的身高在cm到cm之间,体重则是在56—69公斤之间,换算到现在的水平,也就是个微胖的姑娘吧。“环肥”的由来说了这么多,我们都十分明白唐朝的主流审美依旧是以瘦为美,那么杨贵妃“胖美人”的称号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事实上,依旧还是脱离不了苏轼“环肥燕瘦”的大力宣传。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首诗还有前两句:“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如此一看便知,苏轼在这里,讨论的其实是书法的问题。只不过是用了杨贵妃以及赵飞燕来比喻作品的风格不同,各有所长。而许多人偏偏就只看了后句不看前句,这才造成了世人皆认为“环肥燕瘦”的误会。且我们要明白,杨玉环是唐朝时期人,出生于公元年。而苏轼却是北宋的文学家,出生于公元年。二者之间足足差了有三百多年的时间,苏轼又没亲眼看过杨玉环,又怎么能知道杨玉环的真实身材呢。因此,苏轼的诗句之中,臆想杜撰的成分是比较大的。若是要看苏轼描述,不如看看和杨玉环同期诗人对其的描述。就如在天宝十二年()曾经亲眼见过杨贵妃出行的杜甫所书:“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翠微匎叶垂鬓唇。珠压腰衱稳称身。”自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杜甫的笔下。杨贵妃不仅不胖,反而还是一个骨肉极为匀称,肌肤十分细腻的标准美人儿。而不仅仅是苏轼,李白这位曾被高力士脱靴的狂士也曾在他的《清平调三首》中描写过贵妃之美:“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红装。”同样是以赵飞燕为比喻,这里李白便是见的杨贵妃比作了赵飞燕一般轻盈。如若贵妃是真的很胖的话,李白为何还敢于将其与飞燕做对比呢?这难道不是在讽刺贵妃吗?可根据史料记载,贵妃还是非常高兴李白将其比做玉环的。总结由此可见,“唐朝以胖为美”以及“杨玉环=胖美人”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并不成立的,这仅仅只是一个伪命题而已。这里说的胖,仅仅只是一种丰腴而已,它和肥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且实际上,历经年历史的唐朝,除了杨贵妃,还有人听说过宫里有第二个胖姑娘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348.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