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如何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去年以来,重庆市委网信办在深度贫困乡镇巫山县双龙镇洞桥村积极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创新之路,推动“党建上网”“山货上线”“课堂上云”,有效破解了当地党员分散“党建难”、土货滞销“变现难”、师资薄弱“教育难”等问题,网络扶贫的“洞桥样本”雏形初具。↑干净整洁的洞桥村洞桥村位于巫山县海拔至多米的高山地区。洞桥村第一书记杨玉超介绍,洞桥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3名,55岁以上党员21名。“山路陡峭,大家居住得又比较分散,整个村子绕下来海拔相差米,绕主干道走一圈将近14公里。”杨玉超说,由于交通不便,党支部成员们能集中在一起很不容易,特别是遇到极端天气就更麻烦。为破解党员分散“党建难”,重庆市委网信办为洞桥村33位党员开通了脱贫攻坚专项资费的网络流量,并引入“智慧党建”系统,实现市、县、镇、村、户五级联动,电视、电脑、手机多屏互动、实时共享,实现党员“分散学”“流动学”。今年疫情发生以来,洞桥村党支部运用“智云”视频会议系统开展集中学习研讨、传达上级会议精神、远程指导脆李管护、部署疫情防控等,无论是远在广州、成都务工的流动党员,还是临时出差在外或因疫情防控隔离在家的支部党员,通过这种跨越时空的方式参与各种工作和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党员教育,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在洞桥村,地方特色产业主要有脆李、核桃、土蜂蜜、黄花菜、洋芋等原生态农产品。然而,由于地处偏远,这些山货在盛产期往往堆积在村民手里,走不出大山。拥抱农村电商,促进“山货上线”。重庆市委网信办因地制宜启动了“乡土网红”工程,以天翼高清酒店版电视为载体,在“电视商城”中为洞桥村单独设立扶贫直销专区。同时,借助各大社交直播平台渠道,策划包装特色农产品,打造创意品牌,装点网络店铺,开展营销推广。↑洞桥村民李先富捧着刚摘的草莓笑得合不拢嘴。如今,当地高山土蜂蜜、红苕粉、辣椒酱等土特产开始成为网上“走俏货”。“没想到我家的洋芋和干黄花,还有自家做的豆豉都能卖钱了。”说起电商平台,洞桥村贫困户聂宗翠笑得合不拢嘴。正是电商销售,为她增加了上万元的收入。据了解,年,洞桥村通过农村电商为当地贫困户销售土特产品超过20万元。杨玉超告诉记者,为破解师资薄弱“教育难”的问题,重庆市委网信办在当地花竹小学部署了“智慧校园”远程教学系统,将名师名校优质资源的源头聚合,使地处山区的学校也能随时共享城里重点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区域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同时,通过渝眼App实现了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的在线视频通话交流,帮助留守儿童和父母亲情交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问题。前不久,重庆市委网信办联合腾讯西南总部,在巫山县双龙镇开展“信息化助力脱贫攻坚——腾讯为村”平台应用试点。目前,双龙镇21个村(居)已全部上线“为村”综合开放平台,为群众提供线上政务、党务建设、农村电商、在线教育等智慧生活服务。“互联网+”,加出脱贫新动力,也改变了洞桥村村民的生活。如今,走在洞桥村,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对未来充满憧憬。“脱贫了,日子更有奔头。”杨玉超说,这个山村的未来值得期待。(经济日报记者吴陆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