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传统古韵,欣赏经典诗词,评论文坛佳作,领略历史故事,沉醉于舞文弄墨的世界,陶然文斋欢迎您的光临!
酒仙李白序根据陶然文斋的初步统计,关于杨玉环的2首诗中,李白的《清平调》首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组诗语言华丽,情境奇特,以花喻人,以人饰花,成为古今中外花卉诗和美人诗中的翘楚。
不论是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还是白居易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也不论是杜甫的“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都无法与李白描绘杨玉环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精彩诗句相提并论。
纵观整个唐代的几千位诗人中,只有诗圣杜甫的诗能与李白相提并论。甚至如白居易、刘禹锡等大咖,在李白面前都得甘拜下风。李白仿佛就是为诗歌而生,无需刻意琢磨,就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杜甫曾赞叹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创作背景据相关资料所述,《清平调》创作背景主要有2种说法。
一说: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认为清平调是唐玄宗在花萼楼为贵妃赐宴时,宁王、高力士、李白三人于席上联句所成。
二说:李白应唐玄宗之诏为其宠妃杨玉环写的三首“清平调”(注:陶然文斋倾向“二说”,因其合情合理合世故哈)。
唐玄宗唐玄宗天宝二年(74)春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此时此刻,唐玄宗诗兴大发,但也深知自己水平有限,为博美人愉悦,他却说,赏名花,对妃子,不可用旧日乐词。因此,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因为当时李白可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被誉为朝中写诗高手第一人,故而还遭到高力士等人嫉妒羡慕恨呢!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也就是说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深度赏析《清平调·其一》
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白话译文
她的衣裳如云般飘逸,容颜如花儿般娇艳。春风吹拂着她的衣裳,露珠在花瓣上晶莹欲滴。如此美貌只能在群玉山头才能看到,或许会在瑶台月下相遇。
杨贵妃赏析
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中,诗人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杨玉环的衣裳想象为飘逸的云朵,将容貌想象为盛开的花朵,以表现出她的美貌和风姿。
第二句“春风拂槛露华浓”中,诗人通过描绘春风拂过栏杆的景象,以及露水润泽花色更浓的画面,进一步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
第三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中,诗人以群玉山为喻,表现出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难以在人间见到。
最后一句“会向瑶台月下逢”中,诗人以瑶台月下为喻,进一步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
整首诗想象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人通过比喻和描绘的修辞手法,将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因此,《清平调·其一》成为了李白描写杨玉环美貌和风姿的经典之作。
《清平调·其二》
原文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白话译文
一枝红艳的花儿上凝结着芳香,云雨巫山的神女也难以相媲美。请问汉宫里谁能够与此花相比?只有那可爱的飞燕才刚刚换上新妆。
环肥燕廋赏析
从“一枝红艳露凝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描写花儿的艳丽和香气,来表现杨玉环的美貌和魅力。
接着,诗人引用楚襄王的典故,将楚襄王梦中神女的形象与眼前的杨玉环相比,表达了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不输于神女。
最后再借由汉宫和对赵飞燕的轻盈体态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的出众。诗人暗示了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是无人能比的。
整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典故和对比等手法,将杨玉环的美貌和风姿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也暗示了杨玉环不需要借助化妆或外力来修饰自己的美丽,她的自然美更胜一筹。另外,整首诗自然流畅,寓意深远,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
《清平调·其三》
原文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白话译文
名花与美人相互辉映,让君王一直带笑观看。春风恰到好处地解释着花儿的无限魅力,沉香亭北依栏而立,倚着雕花的阑干。
牡丹花开赏析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诗人用“两相欢”将牡丹和杨贵妃合为一提,再用“带笑看”将牡丹和君王融为一体,形成人花互映的奇妙景象。
接着,诗人通过“解释春风无限恨”将君王之恨消解于春风和牡丹之中,这春风既有春风吹拂花开的喜悦,也有君王宠爱杨贵妃的快乐。
最后一句“沉香亭北倚阑干”,点明了君王和杨贵妃赏花地点,以优雅风流的姿态收束全篇。
整首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同时,诗人通过借用君王之恨、春风之乐的意象,表达了君王的忧国忧民之愁与杨贵妃的快乐之情的相互融合,更突显了诗人的艺术独到之处。
综上所述,第一首诗想要夸赞杨贵妃比花更美,却并不明说,而是通过“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句子,用花儿的嫉妒衬托贵妃的美艳,显得更有说服力;想要夸赞杨贵妃貌比仙女,却不直接使用“仙女”的字样,而是用“群玉”和“瑶台”两个与仙境有关的典故进行暗示,既让人知道是奉承,又不会感觉过于直露刺眼。
到了第二首诗,先将杨贵妃比作含露盛放的鲜花,又将她比作缥缈而温柔的巫山神女,显示出她超凡脱俗的气质。接着,又将她与汉代著名美女赵飞燕比对,认为即使是赵飞燕,也只有在“倚新妆”的时候,才能勉强“得似”杨贵妃。虽然没有明说,但显然已经将杨贵妃形容成古今第一的美女。
巫山神女最后第三首诗以牡丹和杨贵妃为题材,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总而言之,“诗仙”李白的首《清平调》冠绝写杨贵妃的2首诗,花美人美诗更美,脱俗!
尾李白的诗是“脱俗”的,但现实他却脱不了“俗”啊!杨玉环是真正的活生生的人,得到了唐玄宗的深爱,这是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李白在诗歌技巧上通过侧面烘托,将唐玄宗深深迷恋杨贵妃的情感淋漓尽致表现出来了。诗人通过杨玉环的美貌和唐玄宗对她的宠爱,来反衬唐玄宗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这种孤独和寂寞,是唐玄宗在拥有无尽权力之后的内心写照。
从历史背景上来看,这首诗写于唐朝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唐玄宗统治下的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唐玄宗的内心孤独和寂寞。李白是真正懂得唐玄宗内心情感的人,反其道而行之,“俗”从“雅”出。所以,当李白《清平调》组诗完成后,龙心大悦,贵妃也欣喜若狂,对李白的才华倍加赏识。这不,借着“环肥燕廋”还遭到高力士的诽谤谗言,但唐玄宗和杨贵妃不为所动。总的来说,这组诗是描写人性和情感的诗歌,通过杨玉环的美貌和唐玄宗对她的宠爱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各抒己见,也可以通过私信进行沟通探讨,生活中不仅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我们携手同行,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芍药浓放声明:本文系陶然文斋所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谢谢您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9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