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产到户”解决温饱,到真正让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汝州这方希望的热土,正“农”墨重彩,闪耀着春夏秋冬不同的瑰丽画卷。
初春,革命老区大峪的山坳间,杏花粉白,游人如织,欢声笑语,舞动山冈。
盛夏,在广袤的平原乡镇纸坊镇、温泉镇,一台台联合收割机穿梭于金色麦浪中,夏粮喜获丰收,幸福的微笑绽放在农民脸上。
仲秋,放眼南北山区,石榴红了,枣子脆了,谷子黄了,大地铺锦。
隆冬,龙凤山滑雪场青春飞扬,朱寨香菇大棚鲜菇朵朵,扶贫车间机声隆隆。
汝州乡村,农业从缓慢发展到插翅腾飞,农村从凋敝落后到繁荣昌盛,农民从食不果腹到追求富裕,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0万农民正铿锵走进新时代。
过去人们居住的土房子
易地搬迁让村民有了新房
培育美丽经济幸福产业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为解决吃饱饭问题,我们注重粮食生产,强调“以粮为纲”,形成了单一型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由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经济向多种经营和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培育美丽经济幸福产业,让农民吃上“生态饭”、口袋“鼓起来”、心情“嗨起来”。
6月27日,位于大山深处的蟒川镇牛角岭村,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前来休闲旅游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临近中午,宽敞凉爽的火车旅馆餐车上开始忙碌起来。清炒时蔬、醋焖鸡……一道道美食摆上餐桌。火车旅馆服务员张玉梅说,这些食材都来自当地农户,天然无公害。“火车旅馆营业后,俺就来这儿上班了,有了稳定收入,我们家年也光荣脱贫了!”
火车旅馆是由一节餐车和一节软卧车厢改造而成,同时配套建设了6间民宿小木屋,可供50名游客住宿、人同时就餐。旅馆负责人常乐告诉记者,旅馆开业有两年了,随着牛角岭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做越好了。
“以前都是俺出去找水吃,现在是往外卖水!”村里的伏牛甘泉水厂内,脱贫户王应正忙着将生产线上下来的桶装水整齐地摆放到推车上。提起村里的“缺水史”,再看看如今红红火火的水厂,他直呼“不敢想”。
6月28日,在温泉镇侧崆庄村西侧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崆峒山庄里,村民们正在给大棚里栽种的西红柿浇水。“这6个棚的西红柿种上10天了,上一茬种的富硒西瓜卖了有10万多元,再有10天左右水果玉米就上市了,巫山脆李再有15天也该上市了,今年收成不赖。”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晓峰说道。
据了解,崆峒山庄占地亩,经过4年的发展,亩大叶女贞、红叶李等名贵绿化树木已经成林,亩巫山脆李、桃树、石榴、苹果、核桃及葡萄等果树都依次进入盛果期。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汝州从过去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到如今的特色农产品种植、畜牧业等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一路走来,推陈出新,精彩不断。
用绿水青山留住乡愁
6月29日上午,走进蟒川镇戴湾村,水车缓缓旋转,泻玉泼翠,水面上白鹅戏水,绿树翠竹倒映水中,水乡风韵让人沉醉其中。从昔日的偏僻山村到如今的江南水乡,戴湾村美丽蝶变的秘诀是什么?“我们依托美丽乡村项目,利用一期专项资金万元,实施了全村污水管网、街道绿化亮化提升、空心院落治理等工程,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水生态优势,打造江南水乡式的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高院学给出了答案。
戴湾村的美丽变迁,是汝州市乡村面貌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市广大农村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山区村庄以土窑洞和土木结构的草房居多,街道以土路居多,没有排污设施,大部分村庄未使用电力照明,人畜饮用水以井水或者土窖蓄水为主。
改革开放以后,以砖混结构为主的瓦房增多,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逐步建设砖混结构的一层、二层楼房,电视机、摩托车、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在农村逐步普及。与之相对应的是,电力照明由平原村向山区村推广,农村道路硬化里程迅速增加。进入年以后,新农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向深入,我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素质不断提高,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淳朴的汝州人民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改变着家乡,共同描绘着汝州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乡村更美更宜居。大力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三治行动”和清路、清河、清田“三清行动”,在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市场化卫生保洁机制,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52%。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累计改造户厕9.1万户,有效改善了农村厕所环境,同时创建省级人居环境达标村示范村个、省级“四美乡村”11个,成功创成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12个。
实施绿满汝州工程。截至目前,汝州营造林总面积达45.4万亩,林木覆盖率36.71%,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村庄7个、省级绿色村庄56个,并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市、全省首批省级森林城市。
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留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才能让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汝州市始终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不砍树、不占田、不劈山,恢复和保持自然生态,修缮和保护农村特色建筑,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文化,努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
一个青石锻造的圆形猪槽,旁边堆着一块造型奇特的山石,白色的墙壁映衬着一匹高大健壮的红色骏马;一位老农端坐在铁凳上,身后是青青翠竹,一只肥硕的山羊拴在墙壁的铁橛上,旁边敞开的畜舍内,小猪小羊悠闲自在……
走进陵头镇朱沟村,一幅幅真实再现乡村生活的3D高清大图,与周围整洁的豫西特色民居衔接得天衣无缝,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分辨出美图与民居的界限,带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美,让人不由自主陶醉于亦真亦幻的山村景色。
“从年开始,我们开始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衔接。年以来,仅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我们就投入了多万元。”省派驻陵头镇朱沟村第一书记张志勇告诉记者。
现在,汝州已经建成一批布局优化、模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旅游特色村,为老百姓休闲度假提供更多好去处,“绿水青山”成了城市居民的后花园、广大农民的“金山银山”,书写了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
深挖文化底蕴,深化“和美汝州”“家风润万家”“寻找村宝”“乡村春晚”“乡贤人物评选”“星级文明村创建”等行动,涉及邻里和谐、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孝道传承等方面,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面不断提高,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汝州精神为主题的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用改革激发原野活力
新中国成立后,以深化土地改革为重点的农村改革,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前景。
年土地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年至年,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产生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两种农业生产方式。
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主要形式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年以后,汝州市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引导农民发展生产,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进入21世纪后,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面对新困难和新问题,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俺村的香菇不仅在咱汝州,在全省都是很知名的。正是有了香菇的蓬勃发展发展,不仅老百姓富裕了,村集体经济也有钱了,我们老百姓自己家的水费、卫生费都是集体给我们交的。”温泉镇朱寨村香菇种植大户朱明照,说到香菇产业给村民带来的福利,神情激动。
朱寨村作为汝州市产改试点村,在完成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的基础上,率先推行股权改革,于年2月28日成立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目前已吸纳该村余户村民加入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发展香菇种植大棚座,年创效益0万元。
朱寨村蓬勃发展的香菇产业是汝州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工程的一个缩影。年6月,汝州市获得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共清查集体资产49.61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17万亩,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96.84万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家,全市家庭承包耕地面积97.85万亩,家庭承包85.49万块,完善合同户数19.39万户,颁发经营权证书19.39万本,并健全确权纠错机制,完成汝州市农村三资管理及综合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及数据录入。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广袤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如今,汝州大地兴起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经营,正在引发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彰显出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汝州农村沐浴在一片阳光中。昔日贫瘠的原野上,勤劳智慧的农民合着新时代的节拍,再次涌现出多年不见的高质量发展热潮。截至年年底,全市村组集体经济经营收入达万元,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元。
汝州大地,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越来越惊艳世人的目光。
融媒体中心记者郭营战宋乐义
编辑/郭雪柯
来源/汝州电视台新闻频道
汝州市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