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濮阳庙接大蒸塘,石径茅桥去可望。试问行程多少路,巫山峰数恰相当。
诗句解析:
首句“濮阳庙接大蒸塘”,起笔凝练,点明地点和庙宇,同时暗示了此行的目的地——大蒸塘。“石径茅桥去可望”,这句描绘了通往大蒸塘的路途景象。石径,指的是山间小路;茅桥,即用茅草搭建的小桥。此句描述了这条路上可见到的景象,给人一种古朴、自然的感觉。
第二句,“试问行程多少路,巫山峰数恰相当”,此句以问句开头,然后自问自答,增加了诗的韵律感。问句“试问行程多少路”是询问从濮阳庙到大蒸塘的行程距离,而回答“巫山峰数恰相当”则以巫山之峰数来比喻行程之远近。此处,“巫山峰数”并非实指,而是借用了巫山的名气来形象地表达行程的遥远。
内涵分析:本诗描绘了一种归隐山林的幽静生活。通过描绘濮阳庙、大蒸塘、石径、茅桥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山间生活的静谧与美好。同时,诗中通过问答形式,强调了行程的遥远和山间生活的艰难,进一步突出了这种生活的吸引力。
此诗的主题是山间生活和自然景观。通过描绘山间小路、茅草小桥等细节,展现了山间生活的静谧与美好。同时,通过与巫山的对比,强调了行程的遥远和困难,从而突出了这种生活的吸引力。
此外,此诗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在诗中,诗人将自然景观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对其充满敬畏和向往之情。这种情感表达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
在艺术表现上,此诗运用了凝练、形象的语言,将自然景观和情感表达融为一体。通过描绘濮阳庙、大蒸塘、石径、茅桥等自然景观,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的境地。同时,通过问答形式和巫山的比喻,进一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形象感。
总结:本诗通过对濮阳庙、大蒸塘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通过问答形式和巫山的比喻,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整首诗语言凝练、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