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应该有一个单一的源头,那时候可能还处于穴居时代。从古籍记载来看,它可能处于有巢氏时代,或者是更早的女娲时代;从时间上来看,它应在一万多年以前,至少比上山、兴隆洼、裴李岗等考古文化更早一些;从古人类遗址来看,他们可能是太行上吕梁山上的泥河湾人或西侯度人的后裔,也可能是秦岭大巴山上建始人、巫山人或上陈人的后代,也可能是江南丘陵中繁昌人、仙人洞人或玉蟾岩人的子孙。
中华文明从这个单一源头发展到华夏大地的各个区域,并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性远古文化,这些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甚至发生激烈碰撞,最终又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东方文明的主体中华文明。其中有五大远古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中华文明的形成正是这五大远古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果。分析中华文明五大源头,有助于我们理解各省区远古文明的发展史,以及它们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第一大源头:海岱文化。区域范围包括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和河北东南部。海岱文化中最早的是后李文化,后来被北辛文化所取代,大汶口文化是其主要发展阶段,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其创造者可能是伏羲时代的第三世帝王大庭氏,少昊应是大汶口文化的发展者;龙山文化是海岱文化的巅峰时期,中国第二个全国性的远古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龙山文化与“五帝”基本处于同一时期,所以龙山文化也可以说就是“五帝文化”,它成为夏商周文化的直接来源。
第二大源头:辽河文化。区域范围包括辽宁、内蒙古东部和吉林西部地区。辽河文化早期有著名的兴隆洼文化和查海文化,后来发展为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等多个类型,并演化为著名的红山文化。从目前考古成果来看,辽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的发祥地,对中华玉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辽河流域还出土了最早的“龙凤”遗物,特别是查海的“中华第一龙”、红山的“中华第一玉龙”和许多“玉凤”的出土,说明辽河流域应是中国最早的“龙凤文化”发祥地之一。
第三大源头:渭河文化。区域范围包括陕西和甘肃,也被称为关陇文化。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始祖母”华胥氏和“人文始祖”伏羲兴起之地。最早的有大地湾文化,然后是仰韶文化前期的代表半坡文化,后来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伏羲画八卦作《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开端,也是中华文明经过千万年发展照亮天空的时刻,后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也是中国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所有文化的源头,对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大源头:两湖文化。区域范围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西南部地区。早期是著名的彭头山文化,后来是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最后是石家河文化等。两湖地区是中国城建和中国中医药的发祥地。距今多年的棚龙岗遗址就已经初具城市雏形,距今年左右的城头山遗址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掘出的最早的古城,略晚的谭家岭古城和石家河古城则是规模庞大远古城市遗址。神农氏炎帝尝百草制茶叶,成为中医药和中华茶文化的开启者,至今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大源头:中原文化。区域范围包括河南、河北、山西和安徽西北部地区。中原文化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著名的贾湖文化、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等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中原地区更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融合地,中华文明的其他四大源头都最终在中原地区互相碰撞、互相融合。早期辽河流域的玉文化和龙凤文化经由中原传播到大江南北;后来崛起于渭河流域的伏羲统一中原定都宛丘以龙纪官,将哲学思想带到了中原大地,促进了仰韶文化的灿烂辉煌;再后来南方的神农氏取代无怀氏定都于陈(宛丘,即淮阳),将先进的城建、中医药和茶文化带到了中原;最后是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等来自东方的帝王持续立足中原统治华夏,将灿烂的龙山文化带到了江南塞外。
从伏羲建都立国开始,到炎帝黄帝统领中原,再到五帝以中原为中心统治华夏,中原文化在融合了辽河流域、渭河流域、两湖地区和海带地区的文化之后,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主体。随着夏商周问鼎中原、春秋五霸逐鹿天下、战国七雄争霸四方、秦皇汉武拓疆开土,中华文明一步步进入鼎盛与辉煌,并逐渐扩展至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各个支系。下一章,我们将分析“中华文明的十一大支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