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凉城”“凉都”等避暑旅游目的地成为人们出游的热门选择。许多地方通过推出避暑旅游线路、举办避暑旅游节系列活动、评选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方式,引导当地发展“夏日经济”。“消夏”游火爆,更多游客走进避暑地,在享受清凉的同时,见证着各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带来的巨大改变。拥有避暑旅游资源的地方则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当地转型发展。
清凉之地受追捧
入夏后,湖北省利川市苏马荡的外来游客一天比一天多。据利川市文旅局统计,湖北跨省游恢复1个月,利川市累计接待游客万人次。吸引人们纷纷前来的是这里的清凉。地处巫山山脉与武陵山北上余脉交汇部的苏马荡,平均海拔达米,植被覆盖率超过70%,造就了这里夏无酷暑的优势,夏季温度保持在22摄氏度左右,凉风习习,人们不用空调,也很少吹风扇。夏季来到这里的游客很多如“候鸟”一般,每年必来,他们“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每年都要住上几个月”。利川市有“凉城”之称,来此避暑的游客中重庆人和湖北人约占八成。
像利川这样有着优越避暑资源的旅游目的地,今夏的旅游市场一派火热。
位于江西九岭山脉腹地的靖安县中源乡平均海拔多米,森林覆盖率近90%,夏季平均气温比南昌市区低6—10摄氏度,因而吸引了许多南昌市民到此租房纳凉,“一房难求”现象并不鲜见。有“公园省”之称的贵州省平均海拔米,森林覆盖率超过60%,生态环境良好,夏季气候宜人,平均气温23摄氏度,成为避暑度假胜地。这个暑期,社交平台上,“外省游客穿着大棉袄在贵州避暑”的消息,成为贵州避暑游火热的生动注脚。贵阳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遵义市等多地依托优质生态资源,打造避暑旅游热点,将“凉资源”转变为“热经济”。
城市周边的旅游景点、景区因地制宜,开发“清凉游”产品,供本地游、周边游游客选择。日前,北京市延庆区举办“点亮北京·消夏延庆”活动,发布了消夏避暑季系列产品及特色促销活动,包括世园公园露营、打卡“夜长城”、音乐节、灯光秀等,为市民游客休闲度假营造多元消费场景。
好生态成最亮点
每天晚饭后,携家带口到龙游河生态公园散步、健身、休闲,成为江苏如皋人消暑纳凉的习惯。
龙游河穿城而过,被誉为如皋的“母亲河”。占地45万平方米的龙游河生态公园依龙游河而建,是江苏省长江以北县级城市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开放式市民公园。从空中俯瞰,碧波荡漾的龙游河和两岸郁郁葱葱的绿树青草相映成趣。到此游玩的市民游客在享受清凉的同时,不禁感慨“大饱眼福”。谁能想到,这条美丽的河流曾被称为如皋的“龙须沟”。上世纪80年代,工业废水乱排放、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等现象严重,造成龙游河的污染。后来,如皋市将龙游河改造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惠民工程,按照生态、节约、低碳的建设原则进行整治和生态改造,并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生态公园建设,将龙游河打造成为市民游客亲水游玩、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因煤而兴的黑龙江省鹤岗市,因长期煤炭开采带来了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年,鹤岗提出“生态立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经过几年发展,这座煤城“脱黑换绿”,森林覆盖率超过50%,呈现“一城山水半城林”的生态新貌。这样的转变,让市民真正享受到了生态红利,一年四季皆有景可赏。鹤岗地处小兴安岭向三江平原过渡地带,夏季平均气温20.2摄氏度,温润凉爽,境内有森林、湿地、江河、峡谷等,自然风光丰富多样。6月初,鹤岗正式向中国气象局申报,争创全国首批“避暑旅游目的地”。
借力“凉”资源转型
过去,苏马荡夏天气温低,市场热度也低,只是一个居住着人左右的小村。避暑游的火热为这里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如今,这里每年吸引30万人前来避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度假小镇。“凉”资源成为苏马荡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竞争的差异化优势,苏马荡所在的利川市也着力打造“凉城”品牌,围绕“凉爽利川、度假天堂”的发展定位,挖掘本土文化,创新文旅产品,让更多游客进得来、留得住。
如今人气兴旺的中源乡曾是个偏远山乡,那里的村民靠山吃山,砍竹子、卖竹子,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着发展旅游,发挥当地的生态资源和避暑资源优势,村民先是建起农家乐,再将农家乐升级为民宿,旅游业发展逐渐走上正轨并不断升级,村民的口袋也一天比一天鼓起来,走上致富路。近年来,当地启动“避暑小镇”建设,推动农家乐逐步向民宿转型升级,建设成为集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宜居宜游特色小镇。
传统的避暑旅游产品还通过与互联网联姻,获得新活力。安徽省肥西县长庄村拥有多亩太空莲基地,是周边游客避暑赏荷的好去处。举办荷花主题旅游节是当地发展夏季旅游的常规项目,今年,当地通过“线上+线下”形式举办该节会,游客既可以到现场赏花看景,也可以通过网络主播的镜头“云游”。与此同时,网络主播还进行助农带货,帮助农户销售农特产品,既有助于进一步打响当地特色旅游品牌,也可推动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