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11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中国三峡集团传来——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成功并入南方电网,正式投产发电。至此,举世瞩目的乌东德水电站按期实现全部12台85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目标,全面进入运行管理新阶段,以实际行动庆祝建党周年。
时针拨回至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峡大坝,登上坝顶,极目远眺长江上下游,详细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发电、水利、通航、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提出“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必须靠我们自己砥砺奋进、不懈奋斗”“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殷殷嘱托。
三年来,全体三峡人将总书记的话牢记心间。乌东德水电站是三峡人弘扬“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三峡精神,为共和国铸就的又一大国重器,是科学有序推进金沙江下游水能资源开发的重要里程碑,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高峡出平湖圆百年治水梦
从湖北宜昌市区驱车前往三峡坝区,或穿山过桥,或与江并行,一路景致怡人。
当傲然挺立的大坝呈现眼前,记者真正感受到了这个人类治水史上规模最大水利枢纽工程的磅礴气势。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首次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构想——“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然而,在积贫积弱的中国,这一设想显得遥不可及。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上游洪水频发,直接威胁武汉等城市的安全,三峡工程再次被提起。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畅游长江后,以诗人的浪漫情怀描画了修建三峡大坝的景象,并在不到5年时间里,为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先后6次咨询当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
年,经国务院16部委和鄂湘川3省以及58个科研施工单位、11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审查通过,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蓄水位为米的三峡方案。年12月14日,经过长达数十年论证、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梦想的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年11月8日,大江截流成功;
年,三峡工程如期实现蓄水米、船闸试通航、首批机组发电的三大目标;
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达到海拔米高程;
年,三峡工程开始米试验性蓄水;
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成功蓄水至米;
年9月18日,三峡水利枢纽升船机进入三峡试通航阶段;
年11月1日,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三峡工程日前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一个个时间节点,串起了中国人近百年治理开发保护长江的伟大历程,也见证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途。在绚烂的长江文明中,三峡工程以“国之重器”之名永载史册。
国之重器实现多元效益
三峡工程的建成运用,使工程建设之初的发电、航运和防洪三大预想全部实现。“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得以成真,长江治理的华彩乐章越奏越响。
坐拥32台巨型机组的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万千瓦,是我国“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骨干电源点,是世界水电制高点,也是中国重要的大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年12月31日24时,三峡大坝左岸电厂传来一阵欢呼:在确保三峡工程充分发挥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巨大综合效益前提下,三峡电站全年累计生产亿千瓦时绿色电能,打破了此前南美洲伊泰普水电站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98亿千瓦时的世界纪录。
安全、稳定、可靠清洁电能的产生,得益于三峡电站时刻迸发的强大电力生产运行创新能力。“我们的在线监测系统一秒钟可处理75万多组运行数据,智能巡检机器人一分钟可完成巨型机组风洞设备的10米巡检。”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三峡电厂总工程师姜德政介绍。
“高峡出平湖”不但让绿色能源点亮神州,也让风光三峡百舸争流。
随着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作用日益突显。三峡工程为那些需要快速通过,或执行紧急任务的船舶配备了现代化通道——三峡双线五级船闸和三峡升船机。
三峡升船机,是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升船机。其制造施工过程,推动了我国重型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发展与创新,检阅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能力,标志着我国大型升船机的制造和建设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蓄水后,“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从此结束。截至年12月,三峡船闸累计过闸货运量超过15亿吨,有力推动了长江经济带发展。
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给地处长江险要地段的荆江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记忆。“三峡工程的修建改变了荆江河段的防洪局面,使其防洪标准由堤防本身的十至二十年一遇提升为百年一遇。”中国三峡集团流域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帅介绍说。
相似的洪水,在年再次来袭。但这一次,人与长江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7月至8月,共有5次编号洪水进入三峡水库。其中,第5号洪水洪峰达到立方米每秒,为三峡水库建库以来最大。
在第5号洪水泄洪过程中,三峡水库将下泄流量控制在立方米每秒,削峰率达34.4%。调蓄后的洪水蜿蜒路过荆江,却不再掀起惊涛骇浪。平稳如常的江面,大型船舶往来穿行;不受汛情影响的大堤,百姓安适漫步。
生态优先为长江再添绿色底色
随着长江大保护逐步深入,三峡工程积极发挥其在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特有优势,为长江经济带建立起“生态屏障”。
1.4亿年前就已存世的中华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也是长江旗舰物种和生态风向标。
走进长江珍稀鱼类保护中心科研养殖区,数十座圆形大水池中,是不同年龄梯队的子二代中华鲟。中华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杨菁每天一上班,就会来到这里投喂鱼苗,检测幼鱼的生长状况,为小家伙们测量体长和体重,并将采集到的鳍条样本带回实验室做研究。
“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心里有种幸福感。”杨菁说。她上幼儿园的儿子以为妈妈是个“养鱼的”,耳濡目染之下,希望自己“长大以后也能放流中华鲟”。
中华鲟研究所成立于年。三十多年来,研究所通过系列技术攻关,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等物种保护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亲鱼调控、苗种培育、洄游监测等全周期的中华鲟保护体系。尤其是年,世界上第一尾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子二代苗种在研究所三峡坝区基地诞生,该繁育技术的掌握和突破,标志着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摆脱了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截至年,三峡集团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64次,累计超过万尾,有效补充了自然环境中的中华鲟物种资源。
为创造适宜长江鱼类繁殖所需的水环境,三峡集团已连续多年开展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梯级水库生态调度工作,通过调整水库调度方式,使下泄流量、水温与上下游河段水生态和环境的需求在时空上实现“匹配”,持续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鱼类增殖和改善水生态系统。
在保护珍稀鱼类的同时,三峡集团在珍稀植物保护上同样花费大量心血。
三峡集团坚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同步,植物研究所采取特有珍稀植物保护与陆生生态修复相结合方式,开展三峡库坝区植物保护工作,目前已建成国内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长江特有珍稀植物保育基地。截至年4月,植物研究所迁地保护长江特有珍稀植物已达种,累计繁育特有珍稀植物18万余株。
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胡梅香,已经为珍稀植物保护奉献了十二个春秋。因她常在泥土地里工作,被笑称“泥腿子”。她觉得这没什么,因为“如果植物真的灭绝了,会心疼”。
植物研究所里有很多和胡梅香一样的科研人员,常年奔走于山林之间。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珙桐和红豆杉、三峡库区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和疏花水柏枝等,都在三峡坝区落地生根。如今,被保护的特有珍稀植物资源不断扩大,种群数据不断增加,诸多珍稀濒危植物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泽被千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三峡集团,将绿意撒向长江,流往浩瀚东海,与长江大保护、清洁能源开发、国际河流生态保护融为生命共同体,为美丽中国再添绿色生态底色。
作者:莫非支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