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因为陶醉于牡丹的国色天香,李商隐渴望巫山神女在梦中传给他一支彩笔,将美好的诗句题写在花叶之上。
诗言志,词抒情,写牡丹,颂佳人,李商隐的七言律诗《牡丹》因其匠心独具,所以给人以余韵绕梁回味无穷之感。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和李商隐对牡丹单纯的喜爱不同,柳宗元笔下的牡丹,则寄寓了他“复起为人”的殷切期望。
和写“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的曹植一样,柳宗元亦在《戏题阶前芍药》一诗中,借屈原以香草美人代君子的写法,以佳人自喻,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和渴望重回朝堂得到重用的渴望之情。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唐柳宗元《戏题阶前芍药》
简译:
暮春时节,平常的花卉都随着时令的变化而凋谢了,唯有这美丽的芍药还开在今天的早晨。
鲜红的花朵缀满了沉甸甸的露珠,芍药像是喝醉了酒似的微微地倾斜着,它把这美好的姿态留给了即将逝去的暮春。
虽然是众芳摇落的时节,可芍药并不感到孤单,它孤芳自赏,从日初到日落,在暖风中轻轻地摇动着枝叶。
夜色里,芍药花浓郁的芬芳从窗子外面透进室内,它好像要与静卧的主人相亲相近。
真想象《溱洧》诗中的少男少女一样,摘一朵芍药花赠给悠悠的南国美人。
赏析:
古时没有牡丹这个名字,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唐朝李浚在其《松窗录》中说:“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
柳宗元此诗中的芍药即是指牡丹,作者在诗中用戏谑的语气,轻松的笔调,描画出了牡丹超凡脱俗的美好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他渴望得到重新启用的迫切心愿。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诗的前两句写牡丹的与众不同,暮春时节,普通的花卉都随时令凋谢了,可这个早晨,艳丽的牡丹花还在怒放。
“妍华”即美丽的花,“兹”是这、现在的意思,皮日休曾诗曰:“落尽残红始吐芳”,牡丹花孤傲高洁,不与群芳争艳,百花凋零后它才开始绽放“倾城好颜色”。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三、四句描写牡丹花婀娜多姿的丰韵,清晨,鲜艳的花朵上露珠滚动,沉甸甸的,把枝条压得有些倾斜了。
它倦怠慵懒的神态,就如那多饮了一杯佳酿而微醺的美人一般,是那样地绰约多姿,它似乎把春天匆匆的脚步都挽留住了。
四句话,20个字,作者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牡丹的超凡脱俗和卓然独立,花品如人品,其实这牡丹就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诗的第五、六句描写牡丹迷人的倩影,暖风轻拂,牡丹轻轻地摇曳着枝叶,那婀娜的身影是那样的柔美。“暄”意太阳温暖,“暄风”即暖风。
众芳摇落独暄妍,牡丹虽然开在春未,可它并不感到孤独和寂寞,它自尊自爱自强,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操。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诗的第七、八句赞美牡丹醉人的芬芳,夜晚,它沁人的芳香飘进窗内,好似来与静卧的诗人相亲相近。
王冕赞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柳宗元笔下的牡丹亦如王冕的墨梅一般“只有香如故。”
“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永贞革新运动的失败,让柳宗元的人生和仕途都跌入了低谷,可即便如此,他仍然矢志不渝,执着理想,坚持人生目标。
所以,在这四句诗中,诗人把牡丹人格化,表面上是写花的“孤赏”,实则是抒发自己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的忠贞品质。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诗的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急于用世,希望得到有识之士的提携和援引,这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溱洧(zhēnwěi)”是郑国两条河水的名字,在今天的河南境内,古时芍药是香草的名字,《诗经·郑风·溱洧》记载,周朝郑国的青年男女以芍药相赠表示愿结情好。
屈原在《楚辞》中以美人为君子,牡丹花高贵典雅,芬芳馥郁,香草美人,它即象征人的美好品德,同时也是作者自喻。
柳宗元是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少有大志,才华横溢,却被贬谪在蛮荒之地,有志难酬,理想难竟,就如一朵被抛弃在荒郊野外的牡丹花,独自开放,独自零落。
但是,柳宗元又是积极的,他渴望重返朝堂,渴望得到重用,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所以,十年永州司马,尽管压抑愤懑,可他从未放弃人生的希望。
写在后面: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和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和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出身世宦之家,幼年时随母居住在长安,深得母亲教诲,少年时随父宦游,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从而奠定了其积极用世的态度。
公元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5年后,又在博学宏词科考试中榜上有名,被授集贤殿书院正字,自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永贞元年(公元年),即是柳宗元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也是其坎坷仕途的起始阶段,这一年,他先是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的主力成员,天后变法失败,踌躇满志的他和其他变法者一起被贬出京。
在柳宗元的政治生涯中,这绝对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此后的近20年时间里,他都没再得到重用,回京的愿望更是如泡影一般,49岁就郁郁而终,客死他乡。
但是,心系家国情怀的柳宗元又是积极的,虽处蛮荒,却始终心存美好和希望,他期望有朝一日被召还朝,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所以,在他这首写在永州的《戏题阶前芍药》一诗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他清新的文辞,以及诗味的蕴藉,还可以从其一个“戏”字,读到他心中的意难平,和其渴望入世的迫切心情,那一颗赤子之心令人感动。
柳宗元画像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