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踏莎行》“画鼓催春”与《减字木兰花》“登巫山县楼作”品读吴斌绍圣二年()初,黄庭坚从开封附近的陈留镇出发前往被贬的黔州(四川彭水)。途径河南尉氏县、许昌市,渡过汉水,于二月间到达湖北江陵。而后从江陵乘船沿江逆流而上,经巫山、云阳、涪陵等地,由于是春季,江水时有上涨,在不少江面窄水流急的地段,还得改走陆路,翻山越岭,备尝艰辛。黄庭坚倒也豁达,一路边走边停,尽可能地将贬途当作是游途,在这一路上还留下了不少诗词作品。如在巫山县停留时,登巫山县城楼,遥想当年宋玉站在楚阳台之上,吟唱《高唐赋》、《神女赋》时的玉树临风,对比自己此时的漫漫贬途,感慨油然而生,即兴作《减字木兰花》“登巫山县楼作”。原文为:襄王梦里,草绿烟深何处是?宋玉台头,暮雨朝云几许愁?飞花漫漫,不管羁人肠欲断。春水茫茫,要渡南陵更断肠。意思就是说:我站在巫山县的城楼上,远望巫山那烟雾弥漫的美景,哪里才是当年襄王梦里朝云暮雨的草绿烟深之处?遥想宋玉当年站在这楚阳台上,与襄王高谈阔论时的情景,那是何等的意气飞扬。如今台在人空,让我这后来者平添繁华散尽的无限惆怅。巫山上那延绵不尽的烂漫山花,它们也不管我这被贬之人愁肠欲断的郁闷。春天持续的降雨,江面变得如此宽阔、深远,它们可知我这被贬之人,需要渡江前往贬所的着急心情?尽管黄庭坚说自己在苦旅中愁肠欲断,但从词作的明快,对春景的刻画,以及遥想襄王之梦,并饶有兴致的填出词来的这件事本身,就能体会出一代文坛巨匠黄庭坚豁达、开朗、乐观的心态。在黔州(彭水),黄庭坚受到了州守及当地乡绅的尊重与帮扶,特别是川中士子竞相前来拜师学习,这给了黄庭坚精神上莫大的安慰。渐渐地适应了蜀地的贬谪生活。在黔州的三年左右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自然不乏茶文化之作。如《踏莎行·茶》:画鼓催春,蛮歌走饷,雨前一焙谁争长。低株摘尽到高株,株株别是闽溪样。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银瓶雪滚翻轻浪。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此词的大意为:敲响彩绘的大鼓催促春天快快到来,姑娘们唱起蜀地少数民族的山歌,走在给在茶山上劳作的人们送午饭的路上,这一切都是为了在谷雨时节前制作出首批优质的新茶,来比比谁的制茶手艺最好。从生长在低处的茶树开始采茶,一直采到山的高处。每株茶看起来都与生长在闽北建溪边御茶园里的茶株一般的美好。茶碾碾茶似乎碾破了春风,茶香飘扬凝聚在午夜的纱帐之上,银瓶里煎着如此的好茶,茶汤沸腾翻滚犹如银色的轻浪。今宵酒后接着品茶,此时酒醒而全无睡意,窗外银色月光之下的乌江,靓丽得犹如秋天的江水一般,壮丽的摩围山隐约影映在此秋江之上。从这首茶词的豁达、开朗、平和、惬意上,已全然感受不到黄庭坚被贬官流放的愁苦、无奈与不平之意了。我们读到的是少数民族的载歌载舞,春天采茶制茶那热闹与欢快的场景,以及黄庭坚在水天一色的背景里煎茶、品茶的惬意。我写着写着,就有点自私起来,希望自己在读黄庭坚作品,欣赏黄庭坚作品的过程中,也能修炼到一些他那平和、豁达与向上的美好心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621.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