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与苏轼王朝云的瓜葛吴斌接本百家号的前几篇短文,继续说苏轼与王朝云的故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词作《鹊桥仙·纤云弄巧》,文为: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首词可是博得古今中外一片声的好评,特别是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是成为了经典的千古绝唱。全文的字面意思为:纤秀的云彩变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飞驰的流星传递着千古的遗憾。宽阔的银河将牛郎与织女远远地隔开,只有在七夕之时,同情他们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鹊桥,让他们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一次。尽管是这么一次的短暂相逢,却是那么的美好,胜过了人间“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无数夫妻。他们缠绵的温情有如流水一般的细腻柔顺,每年等待这相会的佳期如做梦一般的虚幻担忧,因此在相会之时怎忍回望归路。但两颗心若是情投意合永世相爱时,那又哪里会在意是否每天每夜都在一起厮守呢?历史上有许多好事者,想要探究秦观填这首词的背景,到底是哪位佳人触发了秦观的想象,填出了如此的大美之词?有一种观点认为,秦观是暗恋小师母王朝云,受到王朝云内秀外美的启发,而成就了这首大美之词。还说苏东坡根本就没有妹妹,可民间却杜撰出了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最终嫁给秦观的故事。说苏小妹影射的就是秦观暗恋的王朝云。如此等等,那么秦观仰慕王朝云有没有确凿的证据呢?答案是肯定的。元祐年间(年—年),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被重新任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受到打压。苏轼迎来了一生中仕途最顺畅的时期,主要是担任着朝廷的首支“笔杆子”与高太后的高参,官职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因此人们此时称呼苏东坡为“翰林”。秦观受苏轼的引荐,被任命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宋玉的《风赋》中有:“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因此后人就以兰台公子称呼宋玉了。汉朝时以兰台代指皇宫中的藏书之处,唐朝时以兰台代指秘书省,而秦观此时担任的正是秘书省正字,因此秦观常常会自我美称为“兰台公子”。此时的秦观与苏轼常常在一起品茶吟诗,苏轼看得出来秦观仰慕王朝云,同时也十分欣赏秦观的词作,故意让王朝云要求秦观为其填词。据《苕溪鱼隐丛话后集》引《艺苑雌黄》记载:“东坡曾令朝云乞诗于秦观,秦观作《南歌子》词以赠,秦观词题作《赠东坡侍妾朝云》。”秦观为王朝云所填的这首《南歌子》为: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不应容易下巫阳,只恐翰林前世是襄王。暂为清歌住,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先解释一下几乎是全词都引用到的典故《高唐赋》。宋玉《高唐赋》中的第一段为: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高唐赋》这段文字的大意为:从前,楚顷襄王和宋玉一起到云梦台游览,他们抬眼远望,只见高唐之上云蒸霞蔚,蔚为壮观,初看时像高峻的山峰,很快又变幻成了别的模样,顷刻之间万千变化以至无穷。顷襄王看了后问宋玉道:“这是什么云气?”宋玉回答说:“这就是所谓的朝云之气。”顷襄王又问:“什么是朝云?”宋玉说:从前,先王曾经到高唐来游猎,有一天,他觉得很困倦,于是白天就在那里睡着了。睡梦中见到一位美人对他说:“我是巫山之女,在高唐做客,听说您到高唐来游猎,我愿意为您铺席备枕。”先王顺势就与她同寝了。她辞别的时候对先王说:“我在巫山的南面,高山的险要之处,清晨布云,傍晚施雨,每天早晚,生活在蓝天之下。”第二天早晨,先王起来一看,果然如巫山之女所说的那样。因此就为巫山神女建造了庙宇,称为“朝云”。事实上,歌妓本来只有艺名,并没有自己的名字,王朝云进入苏轼府中后,苏轼就是根据《高唐赋》的寓意,为王朝云取名朝云,而姓就是跟随苏轼的妻子王闰之的姓,如此才有了王朝云这个姓名。而秦观也就是按照宋玉《高唐赋》中“朝云”的寓意,来为王朝云填写这首《南歌子·赠东坡侍妾朝云》的。好了今天就到这,想知道秦观这首《南歌子·赠东坡侍妾朝云》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从中可以看出秦观仰慕王朝云,那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