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进行使中国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腾飞和热火朝天的建设使得中国百姓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但伴随而来的精神文化建设的空虚以及对于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迷惘充斥在整个社会之中,人们都在期待,期待着有什么能够拯救他们无所适从的心。纵观第六代导演在此期间创作的影片,几乎都将自己的创作母体落脚于大时代变化下小人物内心的迷茫与无助,章明也是如此,他的长片处女作《巫山云雨》选择将镜头对准自己的家乡,这块因三峡工程即将沉没的小镇,这座人们期待着新生的小镇。

诗意化的叙事风格

诗电影这一概念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早期法国电影先锋派的一些理论家和创作家认为电影应当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使想象得以随心所欲地自由驰骋”,在电影中运用诗的隐喻、象征、节奏进行表现。得益于诗电影缓慢优雅的叙事节奏,以及对于导演私密情感的承载能力,后世诸如塔可夫斯基、安东尼奥尼等导演都选择将其作为自己电影的创作主张。面对自己即将沉没的家乡,章明导演也选择诗电影的呈现方式去作为自己情感的书写和记录。

《巫山云雨》带有浓厚的诗电影的特质,叙事节奏相较于传统类型片显得极为缓慢和松散,甚至称得上破碎。导演在前半部分故意拉长了叙事时间,极力向观众们渲染着沉闷压抑的氛围。主角麦强是三峡江道旁的一位水位观测员,住在一栋与世隔绝,如同堡垒一般的观测站之中,生活单调乏味,如同一位禁欲的道士一般。在有一天,观测站里的呲啦啦的老式电视机里播放着三峡工程开工的新闻,导演将新闻播报声作为画外音延续到了接下来的几个镜头之中,镜头里的麦强依然像往常一般练毛笔字、杀鱼、做饭,一切都是如此平常,但镜头外的新闻播报却如同审判一般宣告着他的人生即将迎来的巨大变化。在这一段镜头之后,导演徐徐地拉开了影片的叙事大幕,在当天下午,麦强许久未见的好友马兵带着一位妓女丽丽来看望他,马兵希望他的好兄弟麦强借丽丽体会到女色。

导演章明在这一段情节的处理极为细腻和精妙,丽丽的出现代表着麦强生活平静的打破,欲望和女色第一次出现在了麦强的生活中,但章明并没有简单的将丽丽这个角色的妓女身份当作一种简单的情节工具使用,导演故意延迟了叙事的发展,不慌不忙的向观众展示吃饭、摆弄电视、打牌等无关的场面,再搭配上繁杂无趣的对白和道具设置,镜头里渲染的闷热、急躁情绪达到了极点。在麦强与丽丽共处的一晚之中,木讷、老实的麦强并没有胆量和丽丽发生性关系,丽丽见状带着麦强来到了江边,面对来来往往的货轮,丽丽冲到冰冷刺骨的江水之中,对着货轮热情的打着招呼,伴随着江边灯塔直射下的灯光和货轮迷离的船灯,

丽丽活泼、天真的少女之感跃然于银幕之上,观众和坐在岸边的麦强一样突然感受到了一种情绪上的释放,如同江上的清风一样扫清了之前镜头所带来闷热与烦躁。麦强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对于女性的欲望,这为后面的叙事埋下了伏笔,导演借丽丽在水中的呼喊这一富有张力的情节,将麦强对于女性的欲望和江水交融在了一起,水这一意象成为了情感的承载物,贯穿全片。

影片的后半段,章明却选用了与前半段截然不同的叙事方法,他开始大量的埋设悬念,叙事节奏加快。麦强这一人物暂时被搁置,陈青这位在仙客来旅社工作的寡妇成为了叙事的中心,陈青独特的身份使她这一人物有了能够承载更多叙事功能的作用,导演充分展现出了这一人物的多面型,作为一位服务员,作为一位情人,作为一位母亲,作为一位受害人,每一个身份看似割裂,但却藕断丝连,配合着悬念的埋设和解开,陈青的角色变得立体。

在后半段的叙事中,重复的意象和道具使用使得麦强和陈青这两个人物之间产生了一种冥冥之中的对位感,电影的诗意化的对立感也开始油然而生。挑鱼、杀鱼这一场景在两人的片段中都有所出现,并且导演给予了这一场景充分的表现,配合上“鱼水之欢”这一暗喻,使得整个段落有了一种古体诗的对位感。

陈青也数次出现幻听,问自己的儿子是不是有人在喊妈妈的名字,好似冥冥之中有人在呼喊,有人在期待。在这之后,一桩莫须有的强奸案将他们两人命运交融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的最后五分钟以前,陈青与麦强两人从未在画面中同框出现,章明导演有意拉开两人物理上的距离,借此强调一种灵魂上的呼应,朦胧而又诗意。在影片的最后,麦强终于迈出了追寻自己爱情与欲望的脚步,他离开了自己那与世隔绝的观测站,像丽丽那样踏入冰冷的江水之中,奋力游过三峡,找到了陈青,冲破了那最后一层薄纱,二人最终见面,灵魂和肉体在此刻相遇。

在昏暗的居民楼里,麦强赤裸的上身滴答着江水,陈青眼中滚动着泪水,两人的爱欲与情感如山谷中的雨,在此刻释放。陈青打着麦强的耳光,麦强拉住陈青的身体,人物的肢体动作富有张力,但两人最终相拥与否没人知道,沉闷压抑的情绪却没有一丝消减。陈青与麦强的相遇虽冲破了物理与情感上的隔阂,但小镇这个大环境的毁灭使得这份爱情显得飘渺,充满未知。

在影片最后,麦强又回到了他的观测站之中,回到了他的“堡垒”之中,做着往日的工作,一切都如往常一样,没人知道他的生活有没有因此而改变,陈青可能只是另一个丽丽罢了,而他经历的故事也可能只是一个闷热的梦。在时代与环境变革的大背景下,陈青与麦强的未来如同江中行驶的轮船一样,没人知道最终会驶向何处。

颇具巧思的视听处理

导演章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整部电影的摄影带有浓厚的学院派风格。全片大量的使用景深镜头和框架式构图,在拍摄麦强在观测站内的生活,人物的出场总是被镜子、门窗所框住,导演以此来强调观测站这个地方对于麦强的束缚,麦强的生活还像仅限于观测站之内。当丽丽与麦强共处一室时,导演为了突出丽丽这一角色对于麦强的吸引,复刻了《毕业生》里的一个经典场景,画面前方是丽丽拱起的腿,她正在脱去丝袜,弯起的腿部正好也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将身处画面后方的麦强所包围,这也暗示着欲望这一情感第一次在麦强的心中的产生。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陈青因为作为旅馆老板的情人,被迫卷入了一场莫须有的强奸案之中,作为案件的受害人,陈青本应作为此段画面的主体,导演却故意将其边缘化,利用景深镜头将陈青置于画面的后景,整段情节着重描写老板与警察啼笑皆非的谈话,观众只有透过两个男人谈话背景后的窗户才能看到身处画面后方的陈青,她的命运正在被人摆弄,她却对此无能为力。这一整段景深镜头的运用颇具《公民凯恩》的韵味,错综复杂的空间关系强化着环境对人物的束缚。

除此之外,影片在空间感的塑造上也别具匠心,在本片开头,导演便用大远景强化着代表着三峡两岸的空间距离,代表着孤僻沉闷的观测站与代表着爱情的对岸小镇之间横贯的长江使得两地之间无比遥远,章明借此将麦强与陈青、与自己欲望的心灵距离外化为空间距离,为此后麦强游过游过长江的行为增添了力量感。

细节设置

影片中还存在几个值得留意的细节,导演在全片中数次给了墙上的电影院广告特写,观众可以得知小镇中即将上映一部名叫”在期待中“的电影,但面对即将到来的毁灭,这部”在期待中“到底能不能在期待中上映呢,充满神秘莫测的晦暗感。在陈青的片段中,陈青在仙客来旅店值班时偶遇了一个衣着古朴、极为传统的道士,他的存在与那些穿着休闲时尚的旅客格格不入,他与陈青对视一眼后便消失了,这一具有神秘主义的场景的设置充满了新与旧、传统和欲望相碰撞的象征意义,加深了全片渲染的一种惘然之感。陈青工作的仙客来旅店中住满了旅客,这些旅客只是想要在这座小镇沉没前见识一下稀奇,就像影片里反复出现的一句台词那样“这里马上就要被淹了嘛”,小镇的暂时繁荣只不过是一场末日前的狂欢,一股悲凉、空虚之感萦绕在整部影片之上。

结语

《巫山云雨》作为章明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虽制作上不算精良,但不俗的剧本构思和极具时代特性的主题设置却依旧能使其成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巫山云雨》也带有浓厚的第六代导演的特质,它没有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边缘人物的生活状态,聚焦于大变革下的小人物的心里状态,充满人文关怀精神和对旧社会价值的反叛精神。章明在影片中借情欲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故土情怀,章明在一次线上交流中说到《巫山云雨》中的陈青和麦强是自己对于家乡人物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他们失语的情感在九十年代宏大的发展背景中显得飘渺脆弱,如巫山的云雨随风飘散。

笔者之所以喜欢章明导演,是因为他影片中诗一般的气质,他破坏和打乱生活的顺序,以充满隐喻的影像召唤我们走入一个记忆的私密之地。这在他之后的作品,例如《冥王星时刻》、《她们的名字叫红》都有着极好的体现。在观看他的影片时,虽然会对前半部分无聊且不知所云的叙事、非职业演员的木讷表演而感到无趣甚至厌烦,但也总能被其后半部分极具张力的情绪迸发而感动,最后达到余音绕梁,三月不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