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艺术奇葩
汉中具有丰厚的艺术土壤和浓烈的艺术气氛。龙岗寺等遗址出土的上古时代人面形陶壶、兽头尖底瓶等器物的造型、眉目、神态,极具绘画、舞蹈、雕塑艺术雏形;中古时代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褒斜道摩崖石刻,更是孕育了汉中的书画传统和书画人。秦巴山地沟壑纵横、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为歌舞的诞生提供了环境。在这片土地上,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乐舞流韵
音乐和舞蹈是伴随着人类诞生而与之同时产生的两种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人类最早的艺术。
人类有意识的劳动,产生了舞蹈;人类发泄心中的喜怒哀乐,产生了音乐歌唱。汉中人的祖先在梁山山地捕猎、汉水河边捕鱼时呼唤同伴的呐喊、威吓野兽的嚎叫,便是最早的音乐和歌唱;他们手持棍棒石器追赶野兽的狂奔跳跃,便是最早的舞蹈。古代生活在巴蜀大地的先民,是最喜欢用歌舞表达感情和交流感情的民族,其许多带有原始气息的歌舞,一直延续至现在。
乐舞百戏图(画像砖)
殷商末期,居住在汉中的巴、髳、微、羌、蜀人随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华阳国志·巴志》)“前歌后舞”之谓,可视为汉中先民参与的一次大型乐舞活动。城固、洋县出土的青铜人、兽面具,为这段历史做了很好的注脚。自西汉至东晋五六百年时间里在汉中生活的主要族群賨人,就是一个以“巴渝舞”而闻名的好歌善舞之族。据考证,“巴渝舞”所配唱词因时、因地、因需求而变更,汉中的“端公戏”和鼓舞、龙舞、狮舞等,都与巴渝舞有联系。这些舞蹈形式,至今还活跃在秦巴地区民间。
产生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经》,原本是有优美旋律的古老民歌,而其中许多与汉中相关的诗篇,亦反映了当时汉中音乐之盛。西周中期出现的汉水女神,“还是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薛爱华《神女》)。西晋左思《蜀都赋》有“巴姬弹弦,汉女击节”的描写,薛爱华认为这里的“巴姬”指巫山神女,她和“汉女”(汉水女神)为音乐同伴。“汉女击节”的描写,其实就是汉水上、中游地区音乐情形的反映。
汉高祖刘邦是一位十分喜欢音乐舞蹈的帝王,曾在宴会上即兴演唱《大风歌》。《汉书·礼乐志》载:“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西京杂记》记载高祖的戚夫人擅长“翘袖折腰之舞”,在刘邦繁忙之余,常常与之歌舞娱乐,使其放松心神。公元前年刘邦来汉中,厉兵秣马,休生养息,一定会将楚歌楚舞与巴蜀歌舞融会贯通,作为激励将士斗志、娱乐百姓身心的利器。汉武帝时汉中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将西域民族的音乐舞蹈带回中原、带回汉中,丰富音乐舞蹈形式。《水经注》载:“汉水又东迳胡城南……义熙十三年……城半许人水中,出铜钟十二枚。”这里所言铜钟12枚,应为一套完整的古代乐器编钟,“十二”与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十个半音)数目相同。结合古籍中“汉张骞使匈奴,与胡妻及唐邑父俱还汉中,筑城以居之”(《舆地广记》卷三二)的记载,我们可以相信,张骞及其胡妻把西域音乐舞蹈和汉中音乐舞蹈结合起来,在胡城演奏,促进音乐舞蹈的发扬光大。
舞蹈图(西汉岩画)
即使在战争年代,汉中的音乐、舞蹈传统也未中断。三国、南北朝、南宋以至蒙元时期,汉中或是南方政权的边疆,或是南北政权共同觊觎的地方,虽战事频仍,音乐、舞蹈仍然是活跃生活、鼓舞士气的手段。汉末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杜夔是一位著名音乐家,他“丝竹八音,靡所不能”,在以军谋祭酒、参太乐事随曹操征伐中“创制雅乐”(《三国志·杜夔传》)。而据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六记载,杜夔的“金石之乐”完成于汉中。稍后的另一位著名政治家、曾在汉中生活八年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也精通音律,“好为《梁父吟》(《三国志·诸葛亮传》)。民间“武侯弹琴退仲达”的传说、勉县武侯柯“琴楼”的布设,应有其在汉中八年真实生活的基础。而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则真实反映了唐宋时期南舞北曲在汉中汇合交融的发展状况。康熙《城固县志》就有唐代以降乐舞表演种类和形式的详细记载,而据《太平广记》卷二〇五记载,唐睿宗之孙汉中王李瑀即精通琵琶弦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勉县杨寨、洋县彭杲和汉中市陈家营几处南宋墓葬,先后出土音乐演奏砖雕、演奏俑、舞蹈俑等文物,其反映的艺术形式与南宋诗人陆游“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等内容吻合。陆游和他的朋友、兴元知府章森“醉听檀槽《出塞》声”(《醉中感怀》)、“胡笳吹坠漾水月”(《蒸暑思梁州述怀》),“渝舞气豪传汉俗”(宋·王象之《輿地纪胜》卷一八三)等诗句,是古代汉中音乐、舞蹈发达的真实写照。
勉县武侯祠琴楼
20世纪40年代,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之际,许多大专院校迁入战略后方汉中。一时间,五湖四海教师学子云集,汉中文化教育空前发展,乐苑舞坛丰富多彩。在西北联合大学任教的著名作曲家刘北茂(刘半农、刘天华的弟弟),创作二胡独奏曲《汉江潮》,表达了高昂的爱国情怀。这首著名的二胡独奏曲后来被北茂之子雨熙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年10月29日至31日,为纪念刘北茂诞辰周年,举办“国乐大师刘北茂《汉江潮》专题音乐会”及“刘雨熙小提琴演奏会”,首开北京——西安—汉中三地联合演出之先河,《音乐信息》、《民乐报》等多家国内专业报刊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纪念刘北茂文集封面
汉中是民歌与民间舞蹈富矿区。到年,已成功申报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9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确定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达到70个,其中许多项目属民歌或民间舞内容。汉中民歌中的汉江号子、劳动号子、与婚俗相关的哭嫁歌、与丧礼相关的孝歌、与宗教相关的佛教音乐、与川陕根据地相关的红色歌谣,都有很高的文化含量。爱情类民歌和茶歌更是树大根深,枝繁叶绿。著名的《郎在对门唱山歌》、《汉中茶歌》和被讹传为江西民歌实为镇巴民歌的《十送红军》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镇巴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曾唱响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民间舞蹈中的羊皮鼓、渔鼓、老鸹船、五节龙、采莲船、地围子,具有鲜明的巴山汉水特色。其中羊皮鼓与古老的傩文化血脉相通。
年后,劳动号子、红色歌谣受到特别青睐,民间舞蹈也一度得到推广。年以后,官方号召搜集、整理、排练民间歌舞。汉中地区11个县(市)文化馆和剧团音乐工作者,历时1年采风,从多首歌曲中选编《汉中民歌集》一套,于年6月以汉中地区文教局民间音乐编委会名义编辑油印,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歌舞歌曲、民俗歌曲、宗教歌曲、革命历史民歌和新民歌7个部分,每首歌曲有歌有谱,有流传地区、民族标注,有演唱者、记录者,对于研究汉中地区人民生活、思想情感、民风民俗、历史文化,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随后,汉中地区文化文物局等编辑的《汉中民间歌谣集成》和《汉中舞蹈集成》,收集整理民歌余首,民间舞蹈47种。
进入21世纪,汉中市音乐家协会、镇巴县文化馆以及汉中音乐人先后出版民歌集,收录第一卷民歌类型更为丰富。汉中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吴宝恒,曾担任《民族民间舞集成·陕西卷》(ISBN中心出版,年)编委,撰写30万字的文字资料,此书获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集体一等奖,吴宝恒个人获二等奖。他编著的《天汉舞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年)获陕西省文化厅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黄公亮《汉中音乐回顾》、(汉中民歌选集》和《汉中民间器乐曲集》,分别记述了汉中音乐的发展历程,精选了汉中民歌多首,荟萃了汉中民间器乐曲首。《汉中民歌集》的主编张予,是一位在汉中音乐界做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家。
《汉中民歌集》封面
张予(-),祖籍河南。陕南民歌和民间音乐研究专家,国家一级作曲家。年毕业于陕南公学三期,进入汉中红星歌剧团,先后任演奏员、作曲、乐队指挥、剧团团长等职。在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张予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搜集整理了大量陕南民歌,为几十部歌剧和多首民歌谱曲,代表作有《红梅岭》、《吹鼓手招亲》、《汉中茶歌》、《郎在对门唱山歌》等。
年金秋10月,为纪念张予逝世10周年,汉中市民族管弦乐团举办了“怀念红梅岭张予作品音乐会”专场演出。其中二胡曲《采茶谣》是著名音乐教育家、二胡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鲁日融教授专门为音乐会改编创作,由张予之子张春用二胡精彩演绎。张予和他同时代的音乐人开创的“唢呐声里找提高”的发展方向,对于新歌剧的创作和发展,产生着长久的积极影响。
在以张予为代表的一代人的音乐精神影响下,汉中地方音乐事业得到继承和繁荣。20世纪70年代初,镇巴县刘光郎创作的民歌《巴山顶上修堰塘》等唱响大江南北,给那个沉闷的年代注入了生机。年,刘光朗还在北京将巴山民歌唱给了外国元首。在年9月第三届汉中市艺术节上,《刘光朗声乐作品演唱会》由刘光朗主唱、镇巴县文工团演出,共演唱刘光朗作曲的声乐作品27首,由《红潮遗韵》、《情歌绵绵》、《时代乡音》《走出深山》4个篇章组成,气势宏大,真切感人。
刘光朗像
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汉中市音乐、舞蹈呈现鲜活的态势,多届汉中市艺术节的举办,把汉中市音乐、舞蹈推向一个新的里程碑,涌现了一些歌坛新秀。以《楼兰姑娘》走进歌坛的俞静和以《旗帜》走进歌坛的哈辉,都具有一定影响,为汉中争得了荣誉。
年7月,由音乐家协会、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电视台等单位承办的“陕西旅游歌曲大奖赛”,共收到27个省份及香港地区和美国的应征作品首,其中汉中有10位词曲作者的15首作品参加评奖及展演,有3首作品参加电视展播,有13首作品入编《“陕西旅游”歌曲精选》。潘晓春作词、周汉真作曲的《汉中美》荣获大赛三等奖并参加颁奖晚会演出;雷无声作词、胡俊成作曲的《美丽的汉江》获优秀奖。同年9月,镇巴县作曲家胡远清音乐作品会在汉中举办,镇巴县文工团参与演出,作品涉及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和大型歌剧等类型。年,陕西音像出版社出版了《镇巴民歌精选》DVD光碟。宁强县音乐家王安国将自己创作的歌曲多首汇编为《放歌汉江源》,并于年12月在汉中市红星剧院举行作品音乐会,汉中爱乐乐团担任演奏,演出作品20首。崔光华作词,崔光华、王安国作曲的《汉水情思》CD光碟得以出版。这些作品,既具有陕南民歌的清新与鲜活,又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民歌大赛
年4月28日至5月3日,“首届陕南民歌节”在南郑县南湖风景区举办,69名歌手同台竞技。经过充分预赛和激烈决赛,分别决出擂主及一、二、三等奖共15名,有11人获优秀演唱奖。年,郑光茹舞蹈学校编排的舞蹈作品《世纪宝贝》,参加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文艺演出。汉中市汉台区有17个少年儿童艺术培训学校每年为各地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上百人。在陕西省庆祝建国5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中,汉中歌舞剧团创作的陕南歌舞剧《唢呐声声》,取材于汉中巴山地区的民间风俗,用歌与舞的形式突出情趣,烘托爱情主题,张扬生命活力,荣获8项12个大奖;汉中少年儿童艺术中心创作的汉中坛子“花喜鹊的故事”、陕南渔鼓“卖山杏”总分评比第一,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舞蹈“西瓜娃娃”、“提线木偶”等节目,被选送中央电视台播放。这些培训、竞赛、演民歌大赛出活动,既弘扬了传统,又展示了汉中音乐、舞蹈艺术后继有人。
来源:文化汉中
作者/来源:汉中在路上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