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中国人从古至今,对山川无比热爱,并赋予那些名山大川以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恐怕是那些以“挑战生命极限”为乐事的外国驴友们,所难以理解的。
遗憾的是,现在某些年轻的中国登山爱好者们,也缺乏对中国山川文化知识的了解。
市面上虽然有很多关于游山玩水的书籍,但大多都是缺乏人文内涵的旅行指南。
这本刚出版不久的《中国群山文化大观》,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憾,带领我们了解中国的山川文化。
五岳已经被人说烂,在这里,咱们只简单聊一下泰山的封禅文化。
泰山海拔不过米,在中国的名山中,并不算太高。
不过,自从孔子、孟子等大儒,先后登泰山,发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之后,泰山名气陡增!
再加上李斯等书法名家,在泰山留下墨宝;李白等文人墨客,游东岳写下诗文,以及宗教文化的兴盛,使得泰山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登泰山,可谓处处有景,步步有文化。
泰山在诸多名山中,地位之所以如此尊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是历代帝王钦定的祭祀天地的场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封禅”。
什么叫“封禅”呢?报天之功,叫作封;报地之功,叫作禅。
皇帝大张旗鼓封禅,名为报天报地,实际上当然是封给禅给臣民看的——喂,你们看到了吧?朕受命于天,皇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要乱来啊!
第一个搞封禅把戏的是秦始皇嬴政。
谁想到天公不作美,一群人风风火火从陕西跑到山东,刚登到半山腰,突降暴雨!始皇帝赶紧跑到一棵松树下避雨。“护驾有功”的那棵松树,被心有余悸的始皇帝,封为“五大夫松”。
接下来带“团”游泰山的,是汉武帝刘彻。
这位哥们,好像从来没见过大山似的,面对泰山,竟然一口气甩出八个形容词——“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尽显诗人气质。
光武帝刘秀、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赵恒,都相继登上泰山,过了一把封禅隐。唐太宗李世民也报了去泰山的团,哪知天上突然闪现彗星,在古代,这预示着不吉。李二哥只好恨恨作罢。
到了元、明、清三朝,皇帝们对亲自登泰山,“问候”天地,明显缺乏热情——祭天、祭地,包括祭祖宗,大都改在专门的皇家祭祀场所——天坛、地坛和太庙进行。
康熙和乾隆爷孙是个例外,这两个充满文人情怀的皇帝,对泰山的兴趣,一直高涨不衰。
康熙皇帝不顾九五之尊,每次都坚持步行上泰山。对自然科学向来充满兴趣的清圣祖,还发表了一篇叫《泰山龙脉论》的奇文,说泰山起于关外的长白山。
这个结论让当时很多人,都瞠目结舌——圣上,您是不是老糊涂了?
但是,还真被康熙——这位业余的地理学家给说中了!过了几百年,地理学家们,将长白山、泰山、武夷山等山系,按一个走向给划到一块来了!“千古一帝”可不是白叫的。
康熙的宝贝孙儿乾隆,对泰山的痴迷,比起皇爷爷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登泰山的次数,达到空前绝后的11次,其中6次登顶!
老头能活到89岁高龄,看来不是没有原因的。坚持锻炼的乾隆,在今天,至少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驴友。
泰山浓厚的封禅文化,使得这座名山一直魅力不减,也给我们增加了不少谈资。
如果说泰山显赫的地位,是沾了历代帝王封禅的光,那么,黄山则是凭借自身的美景,逐渐受宠的。
在远古时期,黄山的几个高峰因为特别陡峭,人们很难攀登上去,而充满了神秘感。
那时候,科学文化不发达,老百姓们都敬畏鬼神,都认为黄山是天神们居住的地方,于是把黄山叫作“天子都”。
到了秦代,因为黄山远远望去,山色如黛,人们又称黄山为“黟(yī)山”。意思就是“黑色的山”。
那么,后来为什么又叫“黄山”了呢?
相传,轩辕黄帝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并创造文字、音律、算数和舟车等文明事物后,就和养生学家荣成子、浮丘公一起来到黄山采集灵芝,用来炼丹,最后都得道成仙。
崇尚道教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听说了黄帝炼丹的故事以后,就下诏将黟(yī)山改名为“黄山”。
所以说,黄山不“黄”,它和黄颜色,可是八竿子打不着关系!
黄山有“四绝”——怪石、奇松、云海、温泉,美不胜收,是中国历代画家最钟情的一座山。
明末清初的三位画家石涛、梅清和渐江,被称为“黄山画派三巨子”。虽然他们属于同一画派,却有各自的艺术风格——“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
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19岁时,初游黄山,流连于山中胜景,一生九上黄山,创作了不少山水画佳作,自称“黄山山中人”。
刘海粟也对黄山痴迷不已,从年到年这70年,他十登黄山。尤其是年,刘老已是93岁高龄,在黄山盘桓了50多天,作画40余幅,可见老画家对黄山,是何等痴迷!
黄山不愧为画家之山。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从诞生之初,就与中国的山水文化紧密相连。
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道教,尊老子李耳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张老道给徒子徒孙们疯狂“画饼”——咱们道教的终极目标,就是“修道成仙”。你们只要安心修道,说不定哪天就可以羽化成仙呢。
修道成仙何处去?张天师遥指山水间。
道教也是奇葩,它喜欢将中国历史上的神人、仙人、名人,什么盘古、比干、姜子牙、关羽啊……都尽可能地拉到道教神坛上,然后将这些神仙们,都安排到名山大川“居住”供奉。
历代道教理论家们,“持续开发房地产”,先后编出三山五岳、十洲三岛以及洞天福地等“庞大项目”。
光一个洞天福地,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搞得中国的道教名山,大大小小有一百多座。
这些名山大川之地,由于神仙们“开了光”,成为现实道徒们“修道成仙”的最佳去处。
名山大川不仅可以“修道成仙”,到了唐朝,又开发出一种新玩法——“终南捷径”。
唐朝皇帝笃信道教,“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许多达官贵人都跑到长安附近的道教名山——终南山沾沾“仙气”。
这终南山的来头可不小!
终南山是秦岭山脉中部的一段,西起宝鸡,东至蓝田,主峰终南山峰海拔米,就位于长安(今西安)境内。
相传,道教始祖老子,就是在终南山写下了千古名篇、道教经典《道德经》。
有老子和《道德经》的“光环”加持,终南山成为道教圣地。它还是道教的主流教派全真教的发祥地,被称为“天下第一福地”。
唐朝早期,落魄书生卢藏用“隐居”终南山,名声骤起,竟被朝廷征召,免试做官!
卢藏用开了一个好头,随后,某些不得志的文人,比如李白、王维、孟浩然和杜甫等,纷纷溜到终南山,一边“修道隐居”,一边结交权贵。
其终极目的,当然是要引起长安的皇上的注意了。
很多人做梦都想着,自己“隐居”着,“隐居”着,也许就隐成了“世外高人”,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被皇上看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呢!
如果王维整天在长安官场,和别人推杯换盏,而不跑到终南山辋川别墅“隐居”和研究学问,他的诗文和画作,在当时很可能产生不了那么大的影响力。
求取“终南捷径”,在唐朝俨然成为一种风尚,可以说是中国山川文化史上的一道“奇景”。
陕西还有一座名山,不可不提——那就是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南的骊山,它与终南山,相距亦只有68公里。
如果说终南山是道教名山的话,那么,骊山就是“历史”名山了。
作为秦岭支脉的骊山,本是西周时骊戎国的属地,最高峰为九龙顶,海拔米。骊山的山形,如同黑色的骏马,而“骊”字本身的含义,也指“深黑色的马”。
据说,骊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女娲因此得到了一个“骊山老母”的别号。
西周时,少数民族犬戎时常侵犯。于是,周王室就在骊山一带,修建了二十多个烽火台。
一旦犬戎来搞事情,烽火台上的士兵,就会马上点燃烽火,附近烽火台亦遥相呼应,通知附近的诸侯,赶紧带兵过来勤王——这应该算是最原始的报警装置了。
到了西周末年,发生了我们众所周知的事情——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
可能真的是“因为爱情”,但这哥们玩得显然有点过了,女朋友褒姒“再笑倾人国”,把自己给活活玩死了,周王朝也差点“关门大吉”。周幽王算是开启了中国历史的“黑色幽默”。
现在,骊山还遗存着四座烽火台。女孩子们现在大可在上面尽情拍照爆笑,甚至放放烟花,因为女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要背“红颜祸水”的锅了。
到了唐朝,骊山又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华清宫(又称“华清池”),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在这里你侬我侬,爱得热烈!
杨玉环身有狐臭,喜欢在华清池泡澡。白居易后来在《长恨歌》中,写下“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其实,骊山的温泉,在唐代以前就已很有名气了。比如,喜欢大排场的始皇帝,就曾在这里修建过大浴池,名曰“骊山汤”。
到了近代,骊山再次上“头条”——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在骊山半山腰的石峡洞内(今“兵谏亭”),活捉蒋校长,轰动全国!
谁让骊山紧挨着长期作为政治中心的西安呢。这就叫作——近水楼台,先上“头条”!
巫山山脉是神话传说和古诗词里,经常出现的名山。它位于重庆、湖北交界处,主峰为重庆奉节县境内的乌云顶,海拔米。长江由巫山逶迤穿过,形成百里巫峡。
巫山还是我国著名的暴雨之地。唐人张子容有诗云:
“朝云暮雨连天暗,神女知来第几峰。”
巫山之名,源自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对姓巫的爷孙,以采药行医为生。当地人在山上劳作时,经常会中一种剧毒,听说只有取棕熊的胆,配上药物,才能医治。
热心肠的巫老爷子就和棕熊进行一番生死搏斗,结果被撕成两半……
其孙巫咸,后来凭借智勇,宰杀棕熊,既报了血海深仇,又用棕熊的胆,救治了许多老百姓,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医,被商王招进王宫,为王室服务。
巫咸后来告老还乡,去世后,被葬于三峡南岸一座大山的山顶,这座大山因此得名“巫山”。
在巫山山脉,有一座山峰,屹立于云霞中,宛若婀娜少女,秀美无比,它就是著名的“神女峰”,它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神女是西天王母的女儿,芳名唤作瑶姬,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女强人”。
她一会儿降服了长江里兴风作浪的蛟龙,一会儿又帮大禹伯伯疏通了河路,最后化作神女峰,立于群山之巅,为船只指点航路,为百姓驱除虎豹,为人间拨云洒雨。
到了战国,屈原、宋玉等楚国著名文人,又纷纷写下名文,记述楚襄王和神女幽会的传说,“巫山云雨”的典故遂流传千古。
巫山从骨子里,散发着一种浪漫的气质,与多情的文人们自然是“一拍即合”,成为他们无比钟情的一座山。
难怪元稹会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痴情、悱恻的诗句,来悼念亡妻呢。
中国的山川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归根结底,是源自于中国文化崇尚自然,讲求天人合一的传统。
中国地大物博,山川众多,游不尽,看不尽,说不尽。
如果我们能够带着一种审美的眼光、文化的视角去登山,去开展户外运动,所得到的收获,可能就不仅仅是拍拍照,晒晒朋友圈,向亲友分享一下旅途喜乐,顺便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那么简单了。
而是心灵的满足与沉淀,以及视野上的开拓,它可以让你受用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