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裘,最佳秋色在长安。”邵雍《梅花诗》摘录到现在,我依然不清楚,按道理长期穷困的邵雍,何以能够有冰雪之中旷达的情怀?虽然我相信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但是你掌握了真理,未必拥有最贴身的冷暖和权势,这些真理又似乎没有传承,要它何用呢?邵雍是个奇人,他只活了六十七岁。虽然古代人普遍寿命不高,但白居易活了70多岁,陆游活了80多岁,邵雍是道士,又旷达,且他有神仙一样的心性,他何以只活了六十岁?而且他少年刻苦,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摇扇子。中年时代的他,住的是茅草棚,他亲自砍柴做饭,十分清苦。他却怡然自得。这应该有良好的体魄和超人的意志。晚年的他,才名远播,却拒绝做官。你说他一肚子学问,不学诸葛亮用之于世,岂不浪费?当你以为这个人一定掌握了很多别人不知道的智慧和秘籍,神仙一样隐居,可以长寿时,他却挂了。挂得让人总觉得有点未足。他一生无法准确形容,道士,易学家,理学家,数学家,贤士,最后一个才是诗人。让邵雍在诗坛上留名的是他的《梅花诗》。这组《梅花诗》,有人说这是邵雍站在时空的制高点,预测过去未来的历史变迁,其准确率之高,让许多人认为是神预言。有人说,这是邵雍和朋友在秋天里聚会,在长安秋色里,写下的感怀。还有人说,这是民国之后的后人伪托之作,其目的是增加算命行业的神秘信和可信度。但是我不是道士,不是预测家,我只是喜欢这组诗磅礴跌宕的气势,喜欢里面“最佳秋色在长安”。“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这应该是写的一种朝代濒临末世的景象,从中国古代历史中,我们发现王朝兴盛和衰亡的规律,走着走着,就陷入了分裂战争朝代更替的死循环。仿佛走残了的棋。也的确正是各种矛盾尖锐而突出,和衷共济已经走向分崩离析。“豹死犹留皮一裘,最佳秋色在长安。”那么只要是处在末世,就有逐鹿中原的战争,有对峙,有噬咬,有反抗。如风撼大树,如秋来。但巍然不动的是长安城,无论谁主沉浮,它都是一片该来的美丽秋色,是政治中心是风景中心。这个长安可实指,可虚指。那么写这首诗的人,有慷慨气,有英雄气。有历史的冷静,也有赴汤蹈火的无畏。它的作者,不可能是邵雍。因为我从历史资料里没看到他成为谁的谋士或幕僚,一个心中有如此大好风烟山河的人,有如此历史雄浑感的人,不会是一个甘于饿着肚子,只爱学习,而不实践理想的隐士。况且,我很质疑他从小饿着肚子练出的身板和肺活量是否能吟咏。“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邵雍《梅花诗》这样杜甫似的悲壮沉郁。要知道杜甫有“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样的气,是因为他小的时候,家境优越,他本人活泼好动,上树骑马,练剑远游,这是有家境和身体打底,且沉淀了无限的爱国情怀。所以我不认为这组《梅花诗》是邵雍的作品。通常研究易经的,会有职业性的神神叨叨,如同很多和尚的禅诗,但在这组诗里,我看到的虽然有易经那种循环往复,但不是主要的。这分明是一个有历史感,甚至曾有一定职位的官员,甚至有英雄气的人,做的关于历史的吟咏。而且这首诗明显不是宋朝的作品,是明朝晚期,更可能是清朝晚期的作品。虽然已经不可知道是谁做的。但是里面有慷慨,有乐观,有相信,有愿望。写出中国大地虽然几经战乱,但仍旧春回梅花,秋在长安,也终究会有四海承平的美好盛世景象,才如此让许多人迷恋吧。回到邵雍,剥离这组诗是他所做,他的形象反而更清晰。他是一个致力研究易经和儒学的学问家,其诗作不乏清朗,但更像是致力学问的君子,文气沛然。大约也的确身体不好,除了广有弟子,一生未仕。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长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32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