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相信看到本文的人大多数对这首词不会陌生,不说倒背如流,最起码里面经典句子都会牢记于心的。伟大领袖酷爱游泳,特别喜欢在长江里游泳。据不完全统计,伟大领袖曾经十多次在长江里游泳,尤其以一九六六年那次最广为人知,由此产生了一个隆重的全民活动,那就是“纪念伟大领袖横渡长江XX年”,一直延伸到今天的“武汉渡江节”,时间确定在每年的七月十六日,武汉人俗称的“”。
儿时在宁波老家生活过一年时间。夏天的时候就会每天泡在村头的小河里,谈不上游泳,依稀记得只是裸体戏水,充其量会一点“狗刨”式。当然是不可能尽兴的,因为外婆四下不见我的时候,就会拿着竹竿像撵鸭子一样,把我从小河里撵起来。后来回了汉口,小学里有游泳课,这才开始穿上了正规的游泳裤,正规的学习游泳。乖孩子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什么都是按照老师教的来,规规矩矩,一板一眼地,而游泳是特别讲究动作和姿势的。有了在小河里的经历,至少我一开始不像其他的孩子那样怕水,加上动作和姿势的要领掌握得比较到位,所以游泳的水平还可以,虽然爆发力不是很足,速度不是很快,但耐力还不错。于是在小学即将毕业的五年级入选了江岸区红小兵横渡长江方队,那一年也正好是纪念伟大领袖横渡长江十周年的大型横渡长江活动。
能够入选也是有很多因素的。每个方队的人数也是有限制的,按照10人乘10人组成方队,就是人,加上拉方队标志牌的20人,差不多就是人。整个江岸区的小学生至少有上万人,总共也就只有一个方队参加横渡长江的活动,对于能够入选的人来说肯定是一个莫大的荣耀。学校里的选拔也要征求所在班班主任的意见了,其实在长江边长大的孩子没有几个是“旱鸭子”,可横渡长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不仅仅是游泳好,更主要的是要品学兼优。我和班上的颖、华山、斌被顺利地选拔上了。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是既开心又辛苦的日子。说开心是因为可以不用每天坐在教室里上课了,几乎不用去学校了,但集训确实是辛苦。最开始是在滨江游泳池集训。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要在游泳池门口集合了,进去换好泳裤,做好准备活动,直接下水就是绕游泳池二十圈。滨江游泳池是50米X25米的标准游泳池,绕一圈就是米,二十圈就是米了,中途不能休息。每天如此,持续了近十天,有些同学坚持不下来就退出了,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最艰苦的训练是在东湖。早上五点多就要集合了,特别神气地坐上大卡车,一路欢歌笑语,从汉口出发,经过汉水桥,长江大桥,大东门,水果湖,一直到达武汉大学靠近东湖边的后门。我的书包里装了一只大的搪瓷碗,一把调羹,一个充气式游泳圈(学校发的,活动结束后要原物归还),一条游泳裤,一床不到1米幅宽的草席,还有母亲每天塞进包里的两个番茄。方队的同学们陆陆续续到齐了,放下书包,把游泳圈吹足气,换上泳裤,开始准备活动,一切就绪,组成方队,开始下水,整个方队向湖心亭方向游去。从武汉大学凌波门到东湖湖心亭有四千多米的距离,方队并不是要游到湖心亭,而是在中途就返回了,至于说什么时间,什么位置返回就看教练的心情了,但至少是要过半距离后才能返回的。一个来回后,已经都是筋疲力尽了,靠岸边的水下都是多年浸泡长满青苔的鹅卵石,双腿发软,脚底打滑,站都站不住,只好相互搀扶着上了岸。好在后勤的师傅们已经准备好了饭菜,闻到香气四溢的饭菜,小伙伴们早已忘记了疲劳,只感到了饥肠辘辘,哈喇子都已经挂在嘴边了。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什么东西都是要按计划供应,各家各户都是孩子多,负担重,经济条件也都差不多,父母尽心尽力能够给孩子吃饱穿暖就不错了。小伙伴们一大早都是匆匆起床,简单过早后就出发了,经过早上一趟大强度的运动,十二三岁正是长身体的我们,个个都像是饿牢里放出来的一样,端起饭碗就狼吞虎咽起来。我是第一次吃盖浇饭,自己去大木桶里打好饭,然后排队去领每人一碗的菜,把领来的菜整碗地扣在饭上,连菜带饭带菜汤,不一会就吃得干干净净。还有没吃饱的同学,自己去加饭,菜是没有了,好在有大量的神仙汤供应,于是舀上一大勺神仙汤,拌着一起吃。
武汉的夏日,艳阳高照,中午时分,整个大地仿佛要燃烧起来一般,可在湖边的小树林里却有几分幽静和清凉,伴着习习湖风,小伙伴们各人自找空地,铺开自己带来的草席,枕着游泳圈安然入睡。偶尔也会被女孩子的尖叫声吵醒,那是被树上掉落的毛毛虫或者地上爬的蚂蚁给吓得,男同学大都会嗤之以鼻,轻蔑地看过一眼,然后继续回到睡梦中去了。沉睡最终还是被尖利刺耳的哨子声打断,那是谭老师吹的起床哨声(谭老师是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也是方队的教练)。下午的安排参照上午,又是一个不低于四千米的来回,上岸之后又是前胸贴后背了,就好像中午没有吃过饭一样,赶紧排队,领了一瓶汽水和一个面包,吃完了也就要到回去的时间了,收拾收拾,踏上归途,伴着夕阳,带着黝黑发亮的皮肤和依然那么稚气的脸庞,站在没有顶棚的大卡车上一个个像是凯旋而归的战士一样。
十来天的东湖集训很快就结束了,原本一百多人的方队似乎又少了几个人,剩下的小伙伴们依然精神抖擞,满怀希望。接下来就要实战演习了,选择在了六合路的江边,一片开阔而相对平缓的水域。说实话,在此之前我还没有真正在长江里游泳过,以前最多就是在江边戏水,面对波涛汹涌宽阔无边的长江,心里不免有些害怕,好在有老师教练和小伙伴们在,第一次在长江里游泳很顺利地完成了。在长江里游泳和在东湖里游泳还是大有区别的。长江水泛黄,几乎没有透明度,而东湖的水泛绿,清澈可见;长江的风浪比较大,时不时还会有轮船驶过激起的较大的波浪,抢不好浪头就会呛水,而东湖则相对平缓多了;夏季是汛期,江面宽,水流很急,逆水而游,只有不停地游,才能够勉强保持原来的位置,稍有松懈就会被冲走两米远,东湖是“死水”,不会有这种情况。六合路长江边的集训时间总共也没有几天,只是没有了盖浇饭吃,不免会有点失落,训练结束后有没有汽水和面包吃,我不太记得了,只记得每次结束训练就想赶紧回家冲个澡,彼时头发已经是硬邦邦的,身上也是黏黏糊糊的,实在是难受。
七月十二日组织了一次试渡,就是按照实际横渡长江的线路预演一次,从武昌中华门码头下水,到汉口的滨江公园上岸。试渡进行得很顺利,之所以进行得很顺利,是老师教授了几个关键的要领:第一、下水的时候先不要急着保持队形,而是逆流斜向向离岸边最近的一号桥墩奋力游过去,就是俗称的“抢墩子”,快接近桥墩的时候再横向游,整理队形后再向对岸斜向游;第二、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一定要斜向抢游到靠近龙王庙的岸边,然后就可以顺流而下了。如果做不到第一点就基本上很难游到江对岸了,而且在下游不远处就会有救生船把你打捞起来。如果做不到第二点就基本上不能在滨江公园上岸了,湍急的江水会把你冲到黄浦路一带的岸边,你只能从那里上岸,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只到现在每年渡江都会有人不能在正确的地点上岸,估计教练没有教这两个要领,或者自己没有做到了。当然,如果看了我这篇文章就会学到这两个要领,你再也不会犯错了。
盼望已久的横渡长江终于到来了,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按照国人的传统习惯,逢十肯定是大庆的,当年武汉市组织了一百个方队参加横渡长江活动,我所在的江岸区红小兵方队排在第七号方队。由于经过一个多月的高强度训练,再加上有了试渡的经验,正式的横渡长江几乎没什么难度,到了江汉关水域就几乎不用自己使劲了,顺着水流就行了,也就是武汉人所说的“淌水”。顺利得到达滨江公园上岸后,每个人领了一瓶汽水和一个面包,男生领了一件印有渡江纪念标志的红色背心,女生是一件粉色的圆领衫,衣服背后印上了一个大大的10,代表了横渡长江十周年纪念。
回家后,大姐拉我去一元路的长江照相馆拍了一张全身照片,照片中的我穿着纪念背心,背着游泳圈站立着,脸上充满了自豪感,只是不知道摄影师当时忘记挪开坐着照相的木凳子了,让我的身后很突兀的多了一个东西。这张照片我一直保存着,前两年的时候我把照片发在我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