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太阳照家乡,青山绿水披霞光。堡子山下,果树成行,龙溪河畔鱼米香……龙溪人民斗志昂扬,干群团结齐奔小康……”走进重庆市巫山县西北重镇龙溪,耳畔时而传来阵阵悠扬动听的歌声。随着这首《龙溪新貌》之歌的入耳入心,一幅古镇新韵的画卷不禁在眼前徐徐展开。

刘朝明摄

古镇印象

位于龙溪场镇东北部的古镇,占地面积2.53公顷,传统街巷米,传统建筑规模㎡。古镇集文物古迹和风格各异的建筑于一体,是巫山县唯一一座保存尚好原汁原味的古镇,也是巫山县两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年,古镇成功申报为“中国传统村落”,其保护规划已于去年通过市级专家组评审。

小巷木楼、毛主席语录、明清碉堡、禹王宫、百年古树、清式家族大院、摇钱树……古镇完好保存着清明、民国、抗战时期、解放初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同时,龙溪还是商贸古镇,是巫山、巫溪往返商客的驿站,其商贸流通应追溯到引盐入大昌的时期,即秦汉时期。

“街有多长,楼有多长,晴不落光,雨不失街。”当地就传的一句俗语是对古镇的古朴宁静、风景优美的最好描述。

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仅几尺宽的街道上,仿佛是在进行一次时光穿越。眼前的一幕幕叫人浮想联翩,先辈们的生产与生活场景不由得在我们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古镇给人的印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同时古镇也给龙溪人启示:回望先辈昔日初心,牢记今天职责使命。革命传统党旗红,龙溪干群齐行动。

刘朝明摄

蝶变新生

“堡子山下,果树成行,龙溪河畔鱼米香。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煤矿关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实现了产业上的蝶变。”龙溪镇党委书记李开雄介绍。

以前,龙溪是产煤大镇,煤炭是该镇的支柱产业。随着县上抓生态、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等政策的出台,龙溪积极行动,在淘汰煤炭产业的同时,努力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

在抓产业上,龙溪出实招,采取“讲到户、种到户、管到户、帮到户”“四到户”措施,规划种植脆李、柑橘、核桃三个一万亩,全力打造巫山西北产业重镇。

李开雄介绍,年以来,该镇召开50余场次群众会、院坝会,讲通讲透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克服基础差、见效难、风险大等“犹豫不决”、“等待观望”的传统农业种植观念,切实解决“为什么种”的问题。

结合龙溪土壤、地理区位实际,明确高山带种核桃,中低山带种柑橘、脆李和小水果的总体产业布局,集中连片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亩。实现在家的农户98%都有种植业,切实解决“种什么”的问题。

“三分种、七分管”。积极探索推行三种管护模式:成立32个专业合作社,组建专业管护技术队伍,予以统一管护;无劳动能力的农户自愿聘请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代管;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户进行田间技术培训,由其自行管护。目前,全镇有效管护面积达到95%,切实解决了“谁来管”的问题。

在积极争取产业发展帮扶资金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帮扶到户机制。对贫困户,实行“帮扶人+产业帮扶”,对非贫困户,实行“基地和大户+示范帮扶”的机制,切实解决“谁来帮”的问题。

龙溪产业已化茧成蝶,迎来了美好的明天。

刘朝明摄

记忆味道

漫步龙溪大街小巷,位于龙福街53号门市的官福特色食品加工厂映入眼帘。走进店内,苕麻糖、苕皮子、炒面、包谷坨……清一色用手工苕糖制作的特色小吃,一股清香的味道飘至鼻尖。

用舌尖尝一尝苕麻糖,一种记忆的味道油然而生,更勾起儿时那一段永远也忘不了的回忆。

说起苕麻糖的制作,而且一直坚持,老板陈官福觉得也是个意外。陈官福老家在天城村,年,他将房子搬迁到场镇。以前他靠炒爆米花养家糊口。

一次,一个熟人给了他一点苕麻糖,他自己炒了一些苕果子,制作成苕果子糖。场镇居民闻到了香味,直问卖不卖。

“把加工苕麻糖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也许是一个门路。”正愁没好门路的陈官福思路一出,说干就干。于是他添置了锅、灶等设备,又从农户处收购红苕,开始制作苕麻糖。

一干就一发不可收拾。10多年来,每年从9月到12月,就是陈官福一家最繁忙的日子。虽然传统制作工艺复杂,有时几天几夜就睡不了觉,非常辛苦,但一家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一季收购红苕在10万斤左右,一年的收入有10多万元。

陈官福的苕麻糖因为用纯手工制作,甜而不腻,因此远近闻名,成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除了市民上门购买、部分进入超市外,大部分产品从网上远销北京、福建、广东等地。

龙溪红苕经过传统手工制作,华丽变身,成为三峡名特小吃,也成为巫山县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刘朝明)

(作者单位:巫山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