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刘备一再无视东吴的警告,和属下人劝谏,亲率大军8万人,沿江而下。夷陵之战正式开幕。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还有一个不利因素——政治影响。这个前几篇文章说过刘备立足甚至立国都是打着“光复汉室”旗号。而孙权呢,虽然他不忠于汉室,但是无论你今天怎么看。在当时孙权是天下人公认的抗曹主力。
赤壁之战以及后面曹操三次南征江东都被孙权和他的家臣们挫败。汉贼曹操最大的敌人毋庸置疑就是孙权,即便现在孙权向魏国称藩。但孙权抗击汉贼曹操的形象已经固定在人们心中。
刘备要是打孙权,就是攻击“反曹英雄”。无疑直接撕掉自己兴复汉室的大旗。
当时赵云明确反对东征,曾劝谏道: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应先灭魏,则吴国自服。曹操虽死,其子曹丕篡位,应利用大家对此的激愤,早日打下关中,占据黄河、渭水的上游,然后东伐;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放下魏国,先打吴国。我们与吴国的战火一旦燃起后,就难以熄灭。
蜀中群臣进谏者还多,如著名学者秦宓从“天时”角度分析,认为东征不利,竟被刘备下狱。
刘备哪怕抛开“复兴汉室”等政治因素,刘备征吴依然是“不义战争”。站在当时角度看,荆州就是刘备从孙权那里借取的。孙权凭借自己本事夺回来的,所以孙权真不欠刘备什么。
至于说孙权杀关羽是错。好吧,我承认关羽现在名气大。但关羽在当时就是一个军阀麾下的战将,在战场上斩杀敌将有何错对之说?那么被关羽斩杀的颜良、庞德难道不冤枉吗?
而且前面文章也列举荆州人民都是心向东吴的。所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就是入侵行为。
年7月,刘备一再无视东吴的警告和属下人劝谏的情况下,亲率大军8万人,沿江而下。夷陵之战正式开幕。
上回也说到在孙权安排下,东吴做好了充分抵御刘备的准备。
夷陵之战第一场战斗是秭归之战,开战初,刘备命令大将吴班和冯习率领四万先头部队,发起了侵占巫县(今重庆市巫山县)和秭归县(今湖北省秭归县)的战役。4万人蜀军先头部队应分为水军和步车两股,水军由吴班、陈式统领,步军由冯习等人统领
介绍下吴军这两个将领吴班和冯习。吴班是刘备的小舅子,蜀国国戚。
年刘备拿下益州后,获得地盘空前扩张的刘备需要放松,于是他开始选妻。
但刘备竟然在美女如云的益州难以挑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对象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最后被确定为州牧夫人的这位幸运者,乃是一个闭门独处的寡妇,而且还是刘备本家的遗孀。
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当时刘备年过五旬,年龄过大。不少女的不愿意跟他,再则刘备也需要挑选大人物家的女儿。
有幸中选的这位孀居女子,乃是讨逆将军吴壹的胞妹。吴家本是兖州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人氏,后避中原战乱,举家随刘焉(上个益州统治者)入蜀。刘焉有自立为帝的“异志”,他听说命相家断定吴壹之妹有大富大贵之相,赶忙聘之为第三子刘瑁之妻。刘璋当上益州牧不久,其兄刘瑁突发狂疾,不治身亡。
吴夫人尚未享到“大富大贵”,先倒成了寡妇。论品行,论容貌,那吴夫人是无可挑剔的。更重要的,是她还具有一些独有的优越条件。她是刘备臣僚的姊妹辈,又曾经是前任益州主人刘璋的嫂嫂,其兄吴壹还是刘璋旧部中的有名人物。
因此,选她作刘备的夫人,不仅身份合适,而且还有团结刘璋旧部的重要意义。群臣把她推荐上去,刘备也很满意,根本没有计较对方是一个俗间所言的“二婚嫂”。
不过,刘备仍有一点疑虑,因为他与刘瑁是同族本家,娶本家的遗孀,似乎有违于礼制。这时,家臣法正出来说话了,他说:“要论亲疏,总比晋文公重耳与子圉的关系要远得多吧!”
故事是这样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乃是晋怀公子圉的亲伯父。当初子圉在秦国作人质,曾娶秦国宗室之女为妻。后来子圉潜逃回国,并被立为晋国国君,而其妻留秦未走。重耳准备回国夺取侄儿的宝座,遂亲赴秦国求借援兵。秦国又送几名宗室之女与重耳为妻室,其中就有那位侄儿媳妇。重耳碍难接受,他的随从劝他说:“别人的国家您都想攻伐,何况其过去的妻子!”为了争取秦国的支持。重耳也就坦然把侄儿媳妇拥入怀中。秦穆公大喜,遂出兵支持重耳返国杀死侄儿自立。
其实,刘备此时的情况,与昔日的重耳并不相同。重耳是还未到飞黄腾达之际遇到这种情况,所以不用在乎礼法。
而此刻的刘备就不一样了,是益州好当时荆州的统治者,并未到达不娶此女,就活不下去的地步。不过,刘备脸皮很厚,大家都知道的。于是蜀地官员连忙去备办一切。不久,刘备就再一次扮演了新郎。
刘备称帝后,吴夫人也成为皇后。这个吴班便是吴夫人的哥哥,后来他当上蜀国的骠骑将军,还随诸葛亮北伐立下战功。
至于冯习,按照《三国志》中“先主东征吴,(冯)习为领军,统诸军”、“使将军冯习为大督”的记载来看,冯习就可以说是夷陵之战的蜀军二把手。这个位置原本是张飞的,能顶替张飞的班儿可以说不是一般人。
在第一战中,吴班和冯习攻陷了巫县、秭归,并且击败当地吴军,吴将李异败退,此时开战才过去一个月。蜀军之所以打得这么胜利一方面是蜀军存在绝对兵力优势,李异处于绝对劣势。
另一方面吴军统帅陆逊看出巫县和秭归对蜀军而言属于长江顺流,这里非常利于蜀军正面作战。耗在这里不占便宜,于是下令李异不要坚持抵抗。
蜀军占领巫县和秭归后便在这里休整,这一休整便是五个月。刘备才率领蜀国主力部队赶到前线战场巫县、秭归。
夷陵之战初期蜀军推进路线这五个月里刘备也没闲着,他派马良前往荆州策反了当地一个叫做“五溪蛮”的蛮族部落酋长沙摩柯,这帮蛮族对东吴倒是不满,或则有说法刘备派人给他们实施了贿赂才让他们协助出兵东吴。
沙摩柯总共带了一万人加入蜀军,这下蜀军力量更加强大。当然你刘备能策反我孙权地盘上的蛮族,我也能策反你益州后方南中地区(贵州、云南)等地的蛮族反叛你。
由于蜀国对南中地区本来就得不到人心,被孙权派人策反后就开始暴乱,南中叛乱一直到刘备去世时候都未解决。
时间到了开战第二年年正月,刘备才率领主力部队抵达秭归和吴班、冯习会和。为什么刘备过了五个月才率军和先锋部队会合?通常说法是刘备在等待沙摩柯集结部队。但这并没有什么很大说服力。
《夷陵之战研究》一书认为刘备之所以启程这么晚主要原因有,第一准备不足,刘备本身就没得到蜀国全部支持来攻打荆州,再则发起战争时间不对,所以需要时间来准备。
再则刘备部队虽然打下秭归两地,但是要继续前进必定要借助水军力量。刘备集团最精锐的水军在荆州,但由于荆州丢失,荆州水军自然无了,所以蜀军额外需要准备船只。
刘备和先锋部队会和后,他命令驻于秭归的吴班、陈式水军发起了攻占西陵峡和夷陵城的战役。吴班、陈式率大约两万水军顺流东进,一举夺取了夷陵城及其滨江地带和江北夷陵道的西段。此战大约完成于正月间的中旬前后。
此时在夷陵及周边地带的蜀军数量大约有四万人,即孙权给曹丕书信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人”。
进军的蜀军说到这里刘备主力进军长江以南而不走长江以北,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与武陵蛮夷合兵击吴,借以壮大自己阵营的力量。江北的南郡等地原来虽是蜀汉荆州的统治中心,但是当地豪族大姓与民众已被孙权使用种种手段安定招抚,并没有反对吴国,支持的蜀国的想法。
孙权夺取荆州时,下令尽除荆州民租税,并普遍任用荆州士人为官吏。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如果把主力布置在北岸的夷陵去向东进攻,不仅难以获得南郡士民的支持,还有受到北方曹魏军攻击的危险,这就是他选择江南的夷道为主攻方向的缘故。
史学家蒋福亚先生曾评论道:“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当他亲自举兵东下,深入吴境五、六百里,声势巨大并与吴军相持半年以上。史籍中竟找不到荆州士民响应的材料。而他自己也只是寄希望于荆州的少数民族(蛮族),特意派遣侍中马良深入武陵郡,去唆动武陵蛮。对于刘备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与悲哀。"
这里直接说明刘备及蜀国在荆州根本不得人心,不然刘备军队一到,怎么一个接应的荆州人民也没有,侧面看出刘备就是正在发动不义战争。荆州人民根本没把刘备或则关羽视作自己的统治者。
当蜀军先头部队攻占西陵峡口和夷陵城后,蜀国陆军迅速控制了江北夷陵道。夷陵道是古代夷陵城通往当阳、荆州和襄阳的驿道,其大体线路是从今宜昌市西陵区夜明珠石板铺一带至宜昌市夷陵区峰宝山、龙泉镇一带,再至当阳而前往江陵、襄阳等地,总之是块战略要地。
而蜀国水军则在夷陵城的滨江地带与长江下游的吴国水师对峙。
宜昌市西陵区据《水经注》等文献可知,两汉三国时期的夷陵城大体位于今宜昌市西陵区下牢溪至前坪村一带,与西陵峡口紧邻。从西陵峡口至镇川门(今称“镇江阁”,位于今宜昌市西陵区长江东岸)的长江为南北走向,长约二十里,两岸水势与地势相对平缓,江中又有一大片平坦的绿洲(今属宜昌市西陵区)。
宜昌当地人习惯称“大江”和“二江”,大江和二江流至镇川门处又合二为一),便于驻船扎营,吴班、陈式水军狂营于此,故《三国志·先主传》有“夹江东西岸”之记述。
本来,吴军统帅陆逊有计划地集中兵力于夷陵地区以阻止蜀军进攻,而命令李异从巫县、秭归县撤至夷陵峡口、西塞一带布防。
但吴班所率领的蜀军攻势凌厉举夺取了峡口和夷陵城并在城外滨江地带安营扎寨,这使吴军感到一定压力。于是,陆逊率领宋谦等部将发起了局部反击战。
《三国志·吴主传》载:“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吴黄武元年也就是公元年,正是蜀汉吴班、陈式水军攻占夷陵之后夹江东西岸驻防的期间。
“攻蜀五屯之战”这是夷陵之战以来吴军一次局部的反击战,这是一场被忽略的吴军胜利。虽然这仗不如后面的猇亭火攻也就是火烧夷陵那般名气大,但其意义重大,它沉重地打击了蜀军的锐气。
因为开战初期蜀军先锋进攻巫县、秭归等地相当顺利,作战损耗不大,但攻蜀五屯之战之战使蜀军损失较为沉重,“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蜀军有一万人被吴军正面击溃(按蜀军前后分五十余营,总兵力在十万上下,五营兵力约计一万余人),蜀军多名统兵将佐多也被斩杀,可谓损失不小。史书原话“斩其将”。
蜀军士兵蜀军在此战中首次领教了吴军强悍的陆地战斗力,所以之前文章说吴军陆战只是相比魏军要逊色,但对付蜀军错错有余。夷陵之战胜利很多人归结于陆逊的火攻计策,但却忽视了东吴另一大胜利因素便是吴军的陆战能力本身就胜过吴军,攻蜀五屯之战就是最好证明。
攻蜀五屯之战是夷陵之战的第一个转折点,此战迫使刘备改变作战计划,吴军算是看破了蜀军的战斗力。所以吴军选择从一开始的战略收缩转为防守相持阶段,也就是吴军从这里开始不再退后一步。
到这里,已经宣告了蜀军对吴军进攻狂潮的终结。孙权和陆逊也自然见识到来势汹汹的蜀军是可以抵挡的,但他们也不选择立刻反击,毕竟即使打得赢也会使得自己部队伤亡巨大,而东吴指挥层要等待和创造一个以最小代价来完胜的对手的机会!
蜀军在攻蜀五屯之战失败后,刘备也和他的将领们开始商讨下一步作战策略。大将黄权建议刘备暂时坐镇秭归大本营,因为如果蜀军顺流而下,这样就容易陷入进退两难。
再加上攻打蜀五屯之战展现了吴军的陆战能力胜于蜀军,所以黄权建议刘备不要继续进军,而他率领一支部队继续进攻夷陵。
《三国志·黄权传》记载:“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
但刘备并未采纳黄权的意见,他命令黄权率部分军队到夷陵北面以防魏军进攻,随军水师负责镇守峡口和夷陵城一带,而他自己亲自率领主力部队渡过长江以南攻打夷道城和宜口城。
刘备之所以选择攻打这两个地方,目的只有一个——占据重要地形,切断吴国水军增援机会。
刘备最初设想让自己布置在长江北岸的军队来吸引住陆逊的注意力,使得吴军进攻这里;而由他统率主力军攻打夷道和宜都,来给吴军一个措施不及。也就是声东击西之计。
因而,刘备主力军在历史上应该是秘密地进军江南夷水流域的,时间发生在年二月。然而,孙权早就在战前,就已经在各个关卡派遣了将领和军队,镇守夷道城的正是东吴宗室战将孙桓,届时才24岁。再加上陆逊识破了刘备的意图,便将吴军主力调至宜都、夷道一线,并在夷道猇亭一带建立了稳固的防线以防止刘备主力军。于是,长达五个月的吴蜀对峙战就这样开始了。
夷道城,刘备上一次来到这里是年年年底,当时正是赤壁之战。刘备和孙权还是盟友,他曾和已故的吴军大将周瑜趁曹军赤壁兵败后攻陷了夷陵一带,孙刘联军在那里与曹军大将曹仁对峙一年。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建安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公安。"
宜都刘备占领荆州南郡等地后,“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南三郡事;以关羽为荡寇将军,领裏阳太守,住江北;张飞为征虏将军、宜都太守。
此时孙权计划攻打益州,还企图联合刘备共同入川。据《献帝春秋〉所载:“孙权欲与(刘)备共取蜀,遣使报备曰:‘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所忧也。‘备欲自图蜀,拒答不听。结果孙权独自派兵西征,却在夏口遭到刘备军队的阻拦。“遣孙瑜率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但刘备为了不让蜀地被孙权夺取,毕竟这块他已经看上,打算自己亲自拿下。他便率军在夷陵和荆州等地宜都做出了准备抗御吴军西进的军事部署,并让张飞从夷陵进据三峡中段的秭归,最终孙权为了不跟刘备撕破脸皮而终止入川计划。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十二年,夷陵又从刘备回到孙权手里。这十二年发生太多事,对刘备而言,关羽、张飞等老部下已经亡故,当年他与孙权一起对抗强大的曹操,如今他却动用全力和昔日盟友孙权开战。
到这里,刘备心想:荆州就是赖下的,你个孙权抓住了机会又从我这里夺了过去,既然这样,我就正面带兵来占领荆州,能不能成功是另一回事…
当然刘备心里希望成功,毕竟荆州这块地太重要了,并同时希望通过此战打服孙权,也为关羽报仇!
在夷道城对峙战中守将孙恒会和刘备,以及吴蜀两军会摩擦出怎样的火化呢,下期继续分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