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其创作的《长恨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描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经过白居易的艺术加工和润色之后,故事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我们都知道白居易在37岁经人介绍,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写长恨歌时,白居易35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龄剩男,就是如此一个大龄的未婚之人,在当时居然能写出这么一首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诗,并且一经发表立刻就火遍大江南北,当真是令人有些难以置信,你想,白居易一个大龄光棍,他是如何写出这样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诗歌的呢?查了一些关于白居易的资料,看了一些白居易的诗歌,终于明白了,白居易能写出如此动人,凄美的诗歌和他从小青梅竹马的一个邻家少女湘灵有关。白居易11岁时,家乡战乱,随母亲一同迁移至父亲任官之地,徐州符离,也就是今天安微宿县境内,在那里他认识了比他小四岁的湘灵,当时两人都喜欢音律,慢慢便玩到了一起,渐渐的就变成了朝夕不离的玩伴,白居易19岁时,湘灵15岁,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两人自然而然的也就开始了恋爱,湘灵成了白居易的初恋。为此白还为她做了一首诗《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27岁时,白居易为了家庭和前程,不得不离开符离,一路上一连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寒闺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从三首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离开后不但每天承受着相思之苦,而且已经有考虑要和湘灵结婚的问题,只是都没有实现。29岁时白居易考上进士,回符离,恳切的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母亲拒绝了,后来白居易在长安做了校书郎,又要将家迁至长安,临走时又恳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依旧遭到拒绝,并且不让他们再见面。为此白居易和湘灵连告别都只能偷偷的进行,一首《潜离别》把白居易的无奈与苦楚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生死离别,而比生死离别更为痛苦的便是生生离别,生死离别的痛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化减轻,而生生离别的痛苦则是会让人一辈子挂念,一辈子都放不下。白居易30未到就生白发,可见其受相思之苦的煎熬是多么痛苦了。可能也是白居易对湘灵的爱太过于刻骨铭心,也可能是二人互相有了承诺。白居易到了37岁时一直都还没有结婚,连后来的和同僚的妹妹结婚也是母亲以死相逼的结果。眼看和湘灵婚姻无望,但他们感情深厚,期间白居易对湘灵思之如狂,又写下四首诗歌。《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感秋寄远》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寄远》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夜雨》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唐玄宗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去往江州途中的路上,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此时的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已经40了,日思夜想的爱人就在眼前,二人相拥而泣。此时的白居易已有了家室,而湘灵依旧独自一人,或许白居易自觉违背了当初的承诺,满心愧疚的又写下了两首《逢旧》《逢旧》一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逢旧》二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53岁那年,白居易杭州刺史任职期满,回京途中,到了符离老家,向当地居民打听湘灵的情况,可都无功而返,至此满怀惆怅和无尽思念的白居易离开了符离,离开了那个让他一生都魂牵梦绕的地方,这段他和湘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也终于画上了句号,留下的只有那一首首动人的诗歌和他们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如果大家看了觉得还行,请点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