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澍森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长江,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

治国先治水。荆楚儿女与江为邻、依水而居,在一代代治水治江科技队伍里,长江科学院(以下简称长科院)是新中国最重要的科研机构之一。从参与荆江分洪工程、丹江口大坝、三峡工程科研建设,到新世纪响应国家号召,投身“长江大保护”;从一个简陋的试验室,到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科研院所……长科院一直依靠创新,用科技改变长江,守护长江,架起百姓和长江的幸福桥梁。

科学防洪根治荆江水患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为了确保荆江大堤安全,解决长江中游防洪难题,新中国决定建设荆江分洪工程,这是长江上第一座大型分蓄洪工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掌握科技的力量难以治水。年10月,长科院前身——长江委水土工试验室正式成立。

临危受命的小小试验室,抱着誓与荆江分高下的决心,成立伊始就成为影响荆江分洪工程的“胜负手”。

两年内,长科院在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堤基渗流控制、预压加固处理、闸址选定、分洪工程总体布置、建筑材料性能和混凝土配合比等方面进行扎实的科学研究论证。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动工,仅用75天就完成主体工程,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年,荆江分洪工程先后遭遇三次大流量超标准分洪运行,工程主体安然无恙。

初试牛刀,长科院人就证明了科学的防洪力量。

年大洪水后,长科院承担了荆南长江干堤加固、下荆江河道治理、石首河段整治等研究工作,自主研发了堤防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可拆换式新型减压井等新技术。在年、年的防汛工作中,数百名专家赶赴一线,督查堤防近公里,为成功抵御流域洪水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勇挑重担“高峡出平湖”

10月10日14时,丹江口水库蓄水到米,完成工程“成人礼”。站在丹江口大坝向下看,滔滔江水倾泻而出,水雾缭绕,大坝仿佛是雄伟壮丽的“水上长城”!

回望历史,建成丹江口大坝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国内修建高坝的经验尚浅,河工、水工等大量专业领域亟待技术攻关。年,丹江口工程施工中,大坝混凝土陆续出现一些裂缝,整体工程被迫叫停。眼看整个工程就要因技术瓶颈,前功尽弃,一筹莫展之际,长科院主动挑起修复大坝裂缝,早日复工的重任。

年,长科院组建了混凝土温度应力组,开展混凝土温控防裂研究,最终研究出低热低碱水泥——纯熟料大坝水泥、矿渣大坝水泥和复合外加剂等新材料,彻底解决了裂缝问题,促成丹江口大坝复工。年,葛洲坝正式动工,长科院又一举解决多项世界性水利技术难题,建成了葛洲坝工程第一个水工泥沙整体模型,规划“取消大江电厂右侧5孔泄水闸,增加4台发电机组”方案,研究的消力池方案为解决超大流量的底流消能防冲难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大坝无处不凝聚着长科院人智慧的结晶。自50年代开始,几代长科院人全面参与三峡工程的各项科研工作,为工程的规划、论证、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系统深入开展了河流泥沙、水力学、水工材料与结构、土工、岩石力学、爆破与振动、安全监测等领域的研究。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0余项,为“国之重器”贡献长科院智慧。

新世纪后,长科院还承担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鄂北调水、水布垭、隔河岩、高坝洲、王甫洲、引江济汉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攻克了大量关键科技难题,筑起中国水利水电科研领域的高峰。

再出手“共抓大保护”

长江,涵养着我国约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带给沿岸4亿人民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

年长江经济带座谈会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中国水利人的新目标。

与单一的水利工程不同,“长江大保护”是一项极其复杂又漫长的工程,任重而道远。万里长江上,包涵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利血防、水土保持等难题层出不穷,涉及水利、环保、医疗等多方面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不胜枚举。

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的长江,让一江清水永续北送。长科院人对长江流域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供水调度开展研究,为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库群多目标联合优化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了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节约保护。同时,针对三峡水库、武汉汤逊湖等水体富营养化控制,长科院研制出“封闭水域移动式水质净化系统”、水华预防和藻类爆发的应急处理技术,有力地助力长江生态环境恢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年,长江开始“十年禁渔”,三峡地区与丹江口库区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速推进,守护长江,长科院人又迈上新的征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3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