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县隶属于重庆市,地跨长江巫峡两岸,素有“渝东北门户”之称。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3万。
一、历史沿革
1、战国时楚设巫郡。秦昭王三十年(前年)废巫郡置巫县。三国吴永安三年(年)以巫县为建平郡治。西晋太康元年(年)析置泰昌县,北周改名大昌县。
2、隋开皇三年(年)改巫县为巫山县,属信州,大业初属巴东郡。唐属夔州。元属夔州路。明属夔州府。清康熙九年(年),大昌县并入巫山县。
3、年属川东道,年属东川道,年直属四川省。
4、年属川东行署万县专区,年改属四川省万县专区。年属万县地区,年属万县市。年随万县市归属重庆市。年撤销万县市后,由万县移民开发区代管。年万县移民开发区撤销,直属重庆市。
二、地名来历
关于“巫山”一名的由来,旧时有两种说法。一是清·光绪《巫山县志·沿革》认为,巫山一名“巫咸山”,以巫咸葬此得名。二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旧传形如巫字,遂以名山。”但以上两种说法均不可靠。巫咸之名最早见于《尚书》,有关记载或云神农时人,或云尧时人,或云殷商时人。现多以巫咸为殷商时人。神农、尧及商代皆是以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今山西、河南等地为其活动中心。其应葬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今山西省夏县城郊外有山自古以来皆名“巫咸山”,是巫咸生前封地和死后葬身地。
巫山的得名与该地巫风盛行和盛产食盐密切相关。1、巫山地区在先秦时巫风盛行。何谓“巫”呢?《说文解字》云:“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汉书·地理志》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汉王逸《九歌序》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舞鼓乐,以乐诸神。”先秦时,今三峡巫山地区隶属楚国,与湘鄂西山水相连。可见先秦盛行于南方的巫风在三峡巫山地区和湘鄂西特别浓厚。
2、大宁河谷是巴蜀盐业的发祥地。位于巫山地区的大宁河谷产盐历史悠久。《广韵》、《集韵》皆云:“卤令,音灵。”“卤令”为盐之别称,与“临”(古为食盐之称)字同音义,而“巫”、“灵”古本一字。因此,“临”、“巫”二字同义通用,故“巫山”亦即“产盐之山”。
“巫山”之得名,与其地巫风盛行和盛产食盐都有密切关系,因此才沿用至今。
三、风景名胜
1、巫山小三峡。是长江支流---大宁河在巫山县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的总称,为国家AAAAA级景区。
2、象鼻山。象鼻山在巫山县城东侧大宁河对岸文峰观下,粗大的“象鼻”伸入江水中,俗称江东嘴。在大宁河与长江汇合处,是江、河的“分水岭”,也是神女庙古遗址所在地。
3、巫山梨子坪森林公园。面积公顷,平均海拔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是镶嵌在大、小三峡之间的一颗绿色明珠。
4、大宁河古栈道遗迹。在龙门峡西岸崖壁之上,距河面约15米处,依次排列着无数匀整、方正的石孔。栈道石孔多呈四方形,孔径20厘米见方,孔深30厘米左右,孔距—厘米。
5、大昌古镇。大昌古镇建在大宁河畔,占地约10公顷。解放街呈“T”字形,串通东、西、南3座城门,东西街长米,南北街长米。镇内建筑属砖木结构,大多为四合井院,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古朴幽雅,具有浓郁的江浙风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