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相思”类的话题从未减却热度,而在我国的古诗词中,也不乏让人或愁肠百结,或情思逐涨的相思之作。
唐朝元稹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李商隐云: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宋朝的辛弃疾云: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柳永云: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这些诗句,每读一次都会让人心生涟漪,起伏不定。
相思如微风细雨,如春水秋山,或浓或淡,从任何一面品来皆有韵味。清代有一位美女诗人,因丈夫外出而情思难耐,便写下一首诗送给丈夫,字里行间皆是脉脉痴情,读来让人深受感动。
寄外
清·潘素心
瘦影新痕杨柳枝,杏花十里送春时。
须知吟咏无闲笔,那向妆台更画眉。
潘素心,很好听的名字,而“人如其名”,通过这个雅致的名字,我们仿佛已经读到了作者不俗的内心,看到了她美好的形象。
读多了古诗词,了解了古诗词的种种写作背景,我们会发现,在我国古代,绝大多数女子的命运都是很悲惨的,她们的婚姻也都是比较失败的,这其中有社会原因,更有家庭原因。
然而,这首诗的作者却是婚姻幸福的极少数女子中的一员;潘素心乃大家闺秀,善吟诗作画,她嫁得了一位满意郎君,二人情投意合,平日相互笔墨酬唱,可谓把日子过成了诗。你侬我侬怕离别;有一次丈夫外出,潘素心不耐相思,便写下了这首小诗。
不愧是读过书的大家闺秀,写的诗就是有墨水味儿:瘦影新痕杨柳枝;从这一句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诗是写于春天时节,此时杨柳青青,最能让人萌动情思。杨柳古来就是与“情”字有关,古人有折柳送别,以表深情之意;而且当时更有有名的《折杨柳》之曲,将杨柳与离人之心境联系起来,歌出了穿越时空的离愁别绪。
那么在首句中,作者就是借得这一层寓意与文化背景,把自己内心对丈夫的思念隐隐表达出来。从画面感来说,此句用清新之色彩进行点染,勾勒出一幅富有春天气息的朦胧而又浪漫的画面。
首句间接体现时节,次句则直接而又具体地点明时节:杏花十里送春时;“送春时”说明春天已经即将过去,处处杏花纷纷飘落,令人不由产生几分忧郁之情。十里杏花,有空间上“广远”之效果,结合“送春”二字,不但写出了杏花半开半落时的迷人景象,更是写出了杏花深深浅浅的相宜颜色,再次为画面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使其美感更为突出。
花送春将去,虽然作者在承句中并没有刻意表达情感,但是此句中的几分愁绪却体现得十分明显,让我们在欣赏春景的时候也感受到了时光易逝之现实所带来的惆怅感。那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出,作者因思念丈夫,对气节的变化也是颇为敏感,所谓“日子很长也很短”,长得让人度日如年,短得让人来不及挽留便会溜走。而承句所要表达的,也正是作者的这种心情。
“须知吟咏无闲笔,那向妆台更画眉。”;因为作者平时经常与丈夫吟诗作对,两两唱和,所以最能见证他们二人情感的物象,就是“笔”了。于是作者在后两句中,便将侧重点落到“笔”上面来刻画。而往日“耕耘不辍”的笔,现在却作者被拿来画眉,这又是另一种方式下的情感表达;就写作角度与思路而言,是很见匠心的两句,由衷佩服作者。
作者将写诗的笔拿来画眉,展现出在丈夫外出的日子里,她独自一人无心题诗的那种落寞情景,也更烘托出了自己对丈夫的无限思念。而作者所刻画的这支笔,看似此刻已经闲下来了,但实则它并未闲着,因为它又有了新的功用,那就是“画眉”,作者已经将自己的情感巧妙转移到“笔”,借它来进行有力抒发。
从写诗到画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两重截然不同的心境,前者举案齐眉、温馨欢快,后者则孤独落寞,思念成愁,它们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见情感,作者不耐相思,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真实、纯粹的情怀尽显纸上,句中句外皆是浓愁痴意,可谓张力满满。
相思欲说无从说,一任春风落杏花;各位看官,对于清代才女的这首相思之作,你认为写得怎么样?如果没猜错,相信会有很多人为它点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