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粒金子,去哪儿都能造福一方的百姓。”5月28日,在中宣部举行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杨波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脱贫攻坚一线一位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铿锵誓言,也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冲锋在前,发挥了先锋模范的作用,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5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党支部书记走进新闻发布厅,与中外记者交流。

他们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汝集镇朱集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刘双燕;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望慧和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胡中山。

驻村第一书记刘双燕:

不是村里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乡亲们

刘双燕是亳州市税务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现任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汝集镇朱集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从年开始至今,她连续9年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团结带领党员群众修道路、改电网、通自来水,建成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落户2个特色种养殖项目,建起0余亩特色黄蜀葵种植基地,朱集村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刘双燕向记者介绍,她驻村之前一直从事税收工作,从来没有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刚到村里面的时候,村里产业发展滞后,个别群众的内生动力也不足,很多群众对她这个城里来的第一书记,特别是女同志,有些不理解甚至是质疑。

“当时是组织和家人的全力支持,前辈们的关心指导,建立了我驻村帮扶战胜困难的信心。这些年我们积极地争取资金,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逐户走访乡亲们,同他们坐下来拉家常,帮他们想办法、出主意。慢慢地,乡亲们也就接受了我这个城里来的第一书记,愿意坐下来和我聊一聊。”

通过这九年的扶贫,现在乡亲们都把刘双燕当成自个儿的闺女,她说:“在我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在我犹豫彷徨的时候,也是乡亲们的支持鼓励和关心,让我一直坚持走到了今天。”这一路走来,自己也越来越感觉到,不是朱集村离不开她,是她越来越离不开村里这些可敬可爱的乡亲们。

合作社书记胡中山:

给群众打欠条动员他们下山,村民搞养殖致富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胡中山,今年59岁。25年来,他带领群众走出大山,到黄花滩移民区谋求新发展,过上新生活,彻底“拔穷根”。他帮助搬迁群众协调贷款1亿多元,并争取项目资金、赊购建筑材料,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难题;跨乡镇成立合作社,吸纳入股农户户,带动移民区群众建成养殖暖棚座、日光温室座,发展特色林果亩,让群众富在产业链;建成年交易额达4亿元的牛羊交易市场和投资万元的恒温库,让移民群众种植、养殖业获得更高效益。

提起脱贫攻坚背后的故事,胡中山讲了这样一件事,在组织老百姓移民搬迁时,有一部分群众不愿意下山。他去给群众们做工作,甚至给老百姓打了一万的欠条,他对这些群众说:“如果你们下去发展不起来,我砸锅卖铁也要把钱换上。”吃了“定心丸”的群众都愿意从山上下来,搬到黄花滩镇黄花滩村。提起现在的黄花滩,他说,通过搞养殖、搞发展,发展到黄花滩村养殖牛羊将近17万只,现在的老百姓开着小车。

“之前有好多人说我傻,但我今天大声地说,我感到骄傲,老百姓富了,这就是我们做出来的成绩。”

驻村第一书记杨波:

驻村11年,海嘎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花园村”

年,杨波主动向组织申请到海拔米的海嘎村驻村工作,现在已经11年。其间有5次可以申请回去的机会,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回顾这一段披荆斩棘战贫困的经历,他说:“这也成为我青春岁月中难忘的经历。”

杨波介绍,海嘎村曾经是国家一类贫困村,是贵州省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恶劣的村。“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饭,穿的全是布巾巾。”这就是海嘎当时的真实写照。在11年的时间里,杨波从一个28岁的青年小伙,成为一个39岁的中年大叔,也从一个驻村伊始的门外汉,成为一个熟悉农村工作的老书记。

“11年的时间里,在我们全村党员和群众艰辛的付出和努力下,海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遍地茅草房,变成了现在家家户户住洋房。”杨波感慨地说,海嘎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增长到了年的1万多元。现在的海嘎村俨然成为让城里人向往的“花园村落”。

最近中办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作为一名老驻村第一书记,杨波要把三个“一”送给新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第一个“一”就是始终如一,真正能够沉下身子去,不能做漂在水面上的油。第二个“一”就是滚一身泥、流一身汗,真正带领群众去真抓实干,接续我们的乡村振兴事业。第三个“一”就是做一粒金子,去哪儿都能造福一方的百姓。

老村支书毛相林:

带领村民历时7年绝壁开路

毛相林是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担任下庄村干部44年来,他带领村民历时7年,身系吊绳,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凿出一条长8公里的“绝壁天路”。之后,他又带领村民通过15年努力,探索培育出“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柑橘的“三色”经济,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回顾带领大家修路的日子,毛相林说,在年动员全村修天路时,遇到了很多困难。村特别穷,人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在绝壁上挑战。当时缺资金,经过村党支部集体研究,动员全村村民,由党支部和共产党员带头,投资了多元。毛相林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贷了两万元,购买了修路物资,开始向悬崖绝壁宣战。

开工以后,不到两年就有2位年轻人献出了生命。毛相林回忆起来依然唏嘘,“特别是黄会元,因为他在外面打工,是我写信把他叫回来的,只修了8个月路,他就献出了生命。当时在那一刻,我也动摇了,在他的灵堂前我问大家,同意修路的请举手,这时,黄会元的父亲,72岁的黄益坤站出来,他说,我们的路已经修了一半,我们下庄村几百人都困在这里,只要大家努力,哪怕我儿子死了,也是为子孙造福。”这一刻,乡亲们举起了双手,“修,必须修!”历时7年,村民们终于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的路。

路修通了,毛相林带领大家种大木漆、养山羊,都失败了,但老百姓没有责怪他。后来,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县里面又派来了技术专家,说下庄适合种柑橘、西瓜、桃子、脆梨,毛相林开始组织村民继续开种,“有了技术我们就不怕。近几年来,我们的柑橘产业很红火,西瓜很甜,卖得很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玫瑰村支书”陈望慧:

玫瑰铺就致富路,老百姓就是我们的亲人

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望慧,从年担任村委会主任起,就矢志不移带领达维镇冒水村发展玫瑰产业。随着玫瑰产业的发展,成立了合作社,创立了公司和深加工厂,建成了基地,采用“支部+合作社+公司+党员+农户+基地”利益联结模式,相继开发生产了玫瑰精油、玫瑰花冠茶、玫瑰露、玫瑰酱等产品,打造了小金县高原玫瑰品牌,辐射带动全县13个乡镇46个村的多户村民脱贫致富。

陈望慧介绍说,村里80%都是藏族,以前大家都是种土豆、豌豆、小麦,几代人种植一个东西不容易。在年她当了村主任之后,带领大家种植玫瑰的时候,因为野猪多,经常残害庄稼。发现她在地里种玫瑰,老百姓问她到底怎么种?“我说要是玫瑰花能够变钱就好了,因为玫瑰花全身都是刺,野猪不敢碰它。就因为这个,踏上了十年的玫瑰之路。”

年,陈望慧考察了8个省。年,她把8个省的玫瑰品种引进到小金县种植。种好之后,经过观察选择了小金高原玫瑰。现在玫瑰的种植面积有多亩。

回忆带领大家种玫瑰的经历,陈望慧说,种植期间,自己把房子卖了,给大家发放种苗。以前是求大家种,现在大家收入很高,都争着种。小金高原玫瑰以后的发展也得到国内外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以后要用产学研,做玫瑰行业的标杆,他们很有信心。

陈望慧说,作为村里的党员、村干部,要有责任心和敢于担当的态度,要有包容心。“我们当了村干部,老百姓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家人,他们的不理解,我们要耐心给他们讲,他们的过错,就是我们自身没做到位。只要有这样的心态,就能把所有的事情干好。老百姓都是互相的,我们对他们好,他们就信任我们。大家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干得更好。”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