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画家范允临行草《书温庭筠等诗卷》(《舞衣曲》)纸本,现由南京博物院馆藏。
赵廷隐墓中出土的伎乐俑组成了一支庞大的乐队,印证了《花间集》的流行,温庭筠的词由歌伎演唱,风靡一时卢升弟摄
晚唐文坛,温庭筠堪称奇才。作诗,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填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他精通音律,工诗擅词,作赋才思敏捷,“善鼓琴吹笛‘有弦即弹,有孔即吹’”,能诗、能文、能乐、能词,样样精通。
宪宗元和十五年(年)和大和四年(年),温庭筠两次入蜀行游,在成都、广元、新津等地逗留,留下了十余首诗歌,或吟诵自然、题物抒情,或描写闲适生活,或抒发悲观压抑的情绪……两次入蜀虽然只相隔十年,温庭筠已是不同心境,不同人生际遇。
初游蜀弱冠少年的“间隔年”
年,正值弱冠之年的温庭筠从家乡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出发,开启了漫游全国的旅程。他过江淮、抵长安、入西川。少年踌躇满志,渴望像李白、杜甫少年时去国远游一样,并不急于干谒求仕,而是增长识见才干,为日后步入仕途制造声势。
温庭筠入蜀时路过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时因惋惜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了咏史诗《经五丈原》: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蜀汉雄壮的铁骑,高举着绘有熊虎和鸷鸟的战旗,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北进,威震中原,函谷关西战鼓号角正响,关键时刻,灾难却降临到诸葛亮头上……几组典型画面,概括了诸葛亮最后一百多天里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无比痛惜。温庭筠的诗本以侧艳为工,而此篇能以风骨遒劲见长,确是难得。后四句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发表议论,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势江河日下,蜀后主的宠臣谯周怂恿后主降魏。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像已无言可说,无计可施了。全诗内容深厚,感情沉郁。用历史事实彰显褒贬之意,用谯周和诸葛亮作对比,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
分水岭(今陕西略阳县嶓冢山),是秦蜀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温庭筠在寂寞旅途中途经此地时,感于溪水的“有情”写了《过分水岭》:
溪水无情却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手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点,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羁旅行役生活让少年温庭筠有了新的人生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年的春天,温庭筠来到了锦官城。在锦江边闲逛,几位丝织女工织的蜀锦色泽、花纹,巧夺天工,出奇地美,令他有感而发,《锦城曲》成为其早期代表作:
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
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
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
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
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
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
温庭筠在成都一带漫游了一年多时间,其间所写的诗歌或咏史喻今,表达拯国治乱的志向,或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描写爱情相思,如《题望苑驿》: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景阳寒井人难到,长乐晨钟鸟自知。
花影至今通博望,树名从此号相思。
分明十二楼前月,不向西陵照盛姬。
年,温庭筠向东北返剑州,与朋友话别,继而再度南下,到泸水,曾“羁游欲渡泸”,再取道黔州(今重庆彭水)、夔州(今重庆奉节)东归。在巫山,温庭筠作诗《巫山神女庙》:
黯黯闭宫殿,霏霏荫薜萝。
晓峰眉上色,春水脸前波。
古树芳菲尽,扁舟离恨多。
一丛斑竹夜,环佩响如何。
随长江东去,第一次蜀游记载的是温庭筠初次展望人生的美好憧憬。
再入蜀怀才不遇空跑路
年至年,温庭筠第二次入蜀。第一次入蜀初出茅庐,血气方盛,诗歌基调畅快、豪健;而第二次入蜀,是温庭筠从军出塞之后,为求引荐,到成都拜访旧友,创作的诗歌流露出对身世之叹,飘零之感。
温庭筠在《上学士舍人启》中写到:“某步类寿陵,文惭涣水,登高能赋,本乏材华,独立闻诗,空尊造诣。在蜀郡而惟希狗监,诉河流而未得龙门……”借汉武帝时狗监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的典故,表达希望入蜀后有人举荐自己的愿望。
大和三年(年)十一月,南诏入侵成都,西川节度使杜元颖率成都军在邛州南迎敌大败,南诏攻陷邛州,引兵抵成都西门。唐王朝迅速调兵遣将,才将战事平定。在这场战争中,各地援军,皆著功劳。温庭筠与分散十年的“蜀将”重逢,回顾往事,感慨怀才不遇,有功不受封赏,写了《赠蜀府将》: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剑关,即剑门隘道,历来为军事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唯一通道;锦水,即锦江。剑关与锦水一昔一今,一写十年前于蜀地分离,一写十年后在蜀地相逢。诗中感慨蜀将与自己的际遇:蜀将戍川多年,若苏武持以汉节,在平蛮中又功劳卓著,却始终未见封赏,而自己从军出塞,本为打开仕途,将功立业,结果奔波多年,仍是一介转蓬,尚无归宿。诗中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处于国运衰敝的晚唐社会,温庭筠想尽快登上政治舞台,大显身手。于是他选择出塞从军,作为入仕捷径,但这条路并没有走通。“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运用典故、对比手法,既有对蜀将不得升迁的愤愤不平,也流露出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感叹。
温庭筠在蜀地知交并不多。大和四年(年)冬十月,李德裕以检校兵部尚书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温庭筠素来敬重李德裕,第二次入蜀就是为投奔他,希望能被招为幕僚。然而入蜀后才知“蜀将”虽战功卓著,却并未升迁,同自己一样牢骚满腹,更谈不上向李德裕推荐自己了。
除《赠蜀府将》外,温庭筠还在新津写了《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
维舟息行役,霁景近江村。
并起别离恨,思闻歌吹喧。
高林月初上,远水雾犹昏。
王祭平生感,登临几断魂。
在嘉陵江边,写了《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该诗表现出了诗人功名未就,历经沧桑后内心的惆怅,显示出看破世事,想出世归隐的思想。
第二次入蜀虽然只相隔十年,但已是两种心境。引荐未果,仕途无望,温庭筠发出空跑一趟“诉河流而未得龙门”的叹息,并未停留过久即返回京城。
从“温助教”到“花间鼻祖”
虽是唐贞观初年名宰相温彦博的后裔,但温庭筠一生科举屡不及第,只任过一些低级别官职。大中十三年(年),温庭筠任随州(今湖北随州)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咸通元年(年),59岁的温庭筠被襄阳刺史徐商辟为巡官。巡官职位卑下,非正式“编制”,通常由无科举功名或无出身背景者担任。直到咸通六年(年),在徐商的极力保荐下,当上国子助教,这是他一生中任过的最高职务,主要是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因此后人又称他为“温助教”。
虽然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但温庭筠十分认真负责。第二年,他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严格以文判等,“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还在所榜诗文中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由此触怒权贵,被贬为方城尉。而此时温庭筠年事已高,还没有到方城就失意而逝。
温庭筠一生仕途失败,却成为文学领域的人生赢家。他的才情和诗名没能换来功名,却无意间成为了后人巴结权贵的敲门砖。后蜀广政三年(年),后蜀银青光禄大夫行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诗人的首词作品编为《花间集》,并将温庭筠列于卷首,并辑录了60首,确立了温庭筠“花间鼻祖”的尊号。赵崇祚是后蜀宋王赵廷隐的长子,一名武将为何“跨界”编撰词集呢?这是因为后蜀皇帝孟昶是一位“文学青年”,好舞文弄墨,能分韵赋诗。
《花间集》虽是赵氏家族为讨好孟昶而编撰,但客观上对宋词的繁荣开风气之先,被誉为“填词家应遵之格”,其内容的香软柔媚和其风格的绮靡曼艳,开启了词体婉约派的先河。其词风直接影响了北宋词坛,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也深受其影响。
宋代词人视温庭筠为偶像,深受影响;明朝文人掀起“温词热”,“人人读花间,少长诵温词”。从此,人们记住的是温庭筠的文学艺术意象,是“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的藻饰浓艳绮丽而情感含蓄深邈;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的词语言浅显而情思幽长……人们逐渐淡忘的是温庭筠“慷慨磊落,耿介不平”的性格和志向。“拾萍萍有根,采莲莲有子。不作浮萍生,宁为藕花死”(《江南曲》);“三秋庭绿尽迎霜,唯有荷花守红死”(《懊恼曲》)……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的是温庭筠一生坎坷,遭遇排挤和压制,却决不屈服的桀骜性格,决不奴颜婢膝、逢迎巴结权贵的傲骨与正气。
许永强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