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pf.39.net/bdfyy/xwdt/

思念有多深,文字便有多真。因为真,所以感人。

元稹的真情,在他写的五首诗里蜿蜒流淌,流淌了千年,感动了无数人。元稹自幼聪明,和白居易一样,都是少年成名的才子。他出生于洛阳,出身官宦之家。据说他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后裔。

白居易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而他的好朋友元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元稹八岁那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的重担,落在他母亲一个人身上。好在他的母亲郑氏出身于书香之家,治家有方。

郑氏不仅把家管理得井井有条,还悉心教育元稹,供他上学读书。元稹懂事又争气,再加上他天资聪颖,所以很小便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唐代的科举考试分很多种,进士为大家所熟知。除此之外,还有明经。

进士难考、竞争力大,明经稍微容易一些。当时的社会,读书人更加推崇进士科考试,因为含金量更高。其实,以元稹的实力报考进士应该也没问题。但是为了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尽快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十五岁的元稹报考了更为保险的明经科,初战告捷。

考取功名之后的元稹,不知何故,一直未曾做官。那段时间,他也没浪费。他家里有很多藏书,于是他夜以继日,勤奋读书。可见,再聪明的才子也离不开努力。后来,元稹受陈子昂和杜甫的影响,开始学习作诗。

元稹和白居易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俩一起为“新乐府运动”出谋划策、呕心沥血,后人称他们为元白。元稹去世后,白居易又和刘禹锡成为好友,人称刘白。

其实,真实的元稹很有才华,要不然,他的岳父也韦夏卿不可能在他还只是一个小小校书郎的时候,便慧眼识珠,发现这个宝藏,并把最疼爱的小女儿韦丛嫁给他。

要知道,韦夏卿身为太子少保,与元稹的差距太悬殊了。韦夏卿是唐代有名的藏书家,孟郊曾在诗中写道:高意合天制,自然奇妙无穷。仙华凝四时,玉藓生数峰。书秘漆文字,匣藏金蛟龙。可见他家藏书之多。

出身于官宦之家的韦丛,从小酷爱读书,有一次在父亲的书房里一个人读书,而韦夏卿也很疼爱她,准许她随时出入。一身书香的韦丛想必除了容貌出众,气质也是与众不同吧?

当时二十四岁的元稹,也是个青年才俊。他是唐代有名的美男子,是白居易笔下仪态大方的美丈夫。我们可以想象,元稹与韦丛在韦府的初次相遇,必定是惊艳了彼此,惊艳了时光。就像宝玉初见林妹妹,别人便再也入不了眼。

二十岁的韦丛嫁给元稹,抛下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心甘情愿和元稹过苦日子。七年后,苦尽甘来,元稹有了官职,从此有了固定收入,好日子才刚开始。这一年,韦丛二十七岁,因为疾病离开人世,元稹万分悲痛。

元稹三十一岁那年,因为思念妻子,写下了离思五首。他回忆起妻子的音容笑貌,想起往日的时光,异常感慨。元稹在第一首离思中写道: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诗的开头,他没有正面描写韦丛的容貌,而是说镜中人的可爱: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他最爱的镜中人,此刻残妆未卸,带着几分慵懒,头发因为未曾梳洗有些凌乱头上的钗环参差不齐。

韦丛有多美?我们无法想象。元稹委婉地告诉我们,他的妻子在他心中最美。太阳渐渐升起,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映衬得面颊像胭脂一样鲜艳,又如花儿般娇嫩得快要融化。

此时,窗外的山泉蜿蜒流淌,沿着街道流向远方。春天的清晨,山泉叮咚、桃花飘香,佳人陪伴、手握书香,这是怎样诗意的生活!想象中的美景有多迷人,现实中的境况就有多忧伤。这种强烈的反差,更让人痛不欲生。我们来看第二首诗:

山泉水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来,水晶帘下看梳头。

诗中,元稹并没有正面描写对妻子的思念,而是从描写景色入手。他描绘了一幅画,有动有静。动的是随意流动的山泉,静的是万树桃花,还有掩映在桃花丛中的小楼。

山泉水散漫,为了衬托时光的悠闲。绕阶流的泉水,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万树桃花映小楼的描写更为直观,

但是我们却能从绝美的春日景色,温馨的日常生活,看到诗人内心的苦楚。试想,如此温馨的时刻今后只能在梦里温习,这是怎样一种无奈?

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诗人闲适慵懒地坐在小楼上,手握一本书,漫不经心地翻看。闲读道书慵未起来,真是让人羡慕的境界。我觉得对于读书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的人来说,随手拿起一本书,随时翻阅是一种幸福。是啊,读书为什么非得要辛苦呢?

水晶帘下看梳头,这是曾经的现实,又是现实里的曾经。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拗口,但实际就是这样。曾经,诗人也是这样,读着自己最爱的书,看着身旁的佳人缓缓梳妆。可是如今,却只能回味,曾经的佳人再也回不来。

苏轼因为怀念妻子,写了一首江城子。他在词中说: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坐在窗前梳妆的妻子,原来是苏轼的梦境。伤心的诗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而元稹在诗中没有写自己的伤心,而是把回忆里的温馨展现在大家面前。有时候,带着笑的泪光更动容。因为,我们都懂得,再美好的回忆都是镜中花、水中月,遥不可及。但是他却愿意永远沉浸在回忆里: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元稹的第三首诗,写了梳妆后的妻子最爱穿淡雅的衣服。女子爱美自古有之,所以聪明的商人才会不断翻新工艺。著压应该是织布工艺的一种,红罗则是红色的丝织品。花样繁多的红罗,仿佛众多盛装的佳人,争奇斗艳。

清水出芙蓉,真正的美人无需刻意装饰。在元稹眼里,寻常女子,无论衣着多么华丽鲜艳,都比不上妻子的素雅衣衫。

吉了花纱嫩麴尘,与前一句形成对比,说明吉了花纱的质地有些薄,也不如前者鲜艳。但这才是最美的。这里诗人用了借代的写作手法,把轻软的细纱比作贤惠淡泊的妻子。韦丛自从嫁给元稹后,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回忆虽美,却总有梦醒的时刻。想到心爱的妻子早已离自己而去,元稹不禁悲从心中来。第四首诗,通过抒情的方式,写出真实的感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元稹对妻子的深情,体现在他写的《遣悲怀》中。

诗的前两句,元稹通过沧海与其他水,巫山与其他地方的云之间的对比,说明妻子在自己心中的地位无人可以代替。曾经见识过大海的广阔,别处的水就感觉普通平凡、相形见绌;见识过巫山的云,气象万千、多姿多彩、变幻无穷,宛如仙境,感觉别处的云不过尔尔,顿时黯然失色。

诗的后两句,体现了元稹的深情。他借用花丛和修道,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古人常用鲜花比喻女子,取次花丛懒回顾,并不只是表面含义上的在花丛中懒得回顾,无心赏花,而是说明即使在他面前有再多绝色女子,他都不会再动心。

半缘修道半缘君,是元稹给我们的答案。至此,他才明确地说,自己在花丛中懒回的原因,不仅是为了修道,更是为了你,韦丛。为什么修道呢?看破红尘、不再眷恋的原因,也是因为失去你,韦丛。

难为水、不是云的比喻,别开生面,体现了韦丛的与众不同;花丛的比喻,更是为了凸显韦丛的独特,元稹的思念。元稹对韦丛的深情,在他写的《遣悲怀》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红豆代表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春蚕代表执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王维用红豆比喻,李商隐用春蚕比喻,作者都是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感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中肯定与否定对立统一的写作手法,将痴情的心理描绘得感人肺腑。所有的执着与痴情,都在这一句诗里。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梨花满院飘香雪。在最后一首诗里,元稹把对妻子的思念寄托给梨花。又到了春天,百花开放,争奇斗艳。在诗人心里,只有纯洁如玉的梨花可以最适合送给妻子。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江边的那两三棵树,孤独地注视着来往行人,或许他在内心深处盼望着,可爱的韦丛从某一个地方悄悄走出来,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梦终究只是梦,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泪湿眼角?

可怜和叶度残春,委婉地写出诗人的伤感。才子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从不言悲,却能让每一个读者泪流满面。从难为水、不是云的比喻,到对梨花的描写,无不体现了元稹的满腔深情。

思念妻子的纳兰也曾在诗中感叹: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春天的黄昏,满院梨花飘落。纳兰默默地注视着妻子的画像,盼着她能从画里面走出来。这与元稹的心情何其相似?梨花告别春天的时候,没有一丝留恋,因为她们懂得明年春天还会回来。

可是人世间还有人像元稹和纳兰一样,相思惆怅。也许,很多人惋惜,元稹的才气不输白居易,却没能有他的名气。

但是,在诗中写下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却被千万人记住,成为经典名句,更是千古绝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644.html